【看中国2015年04月18日讯】红朝末世怪象横生,令人啧啧称奇。中共媒体在房市摇摇欲坠、朝不保夕时,居然大造声势,竭力帮助利益集团卖房,忽悠百姓。相比之下,美国政府就“可怜”得多了。当美国房市蒸蒸日上、房价高企时,各级政府都兴高采烈,因为税收大增,预算不愁。但当房市下滑、房价猛跌时,政府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税收缩水。说这时政府可以控制媒体、大造舆论帮建商卖房,门儿都没有。
党媒帮利益集团卖房、忽悠百姓当房奴,其实还算小事,因为忽悠和欺骗,是红朝六十年来一直在做的。如今有件更滑稽、怪异的事,披上了现代、金融的外衣,就是中国信托业的“刚性兑付”。
所谓“刚性兑付”,按中国媒体的解释,就是信託产品到期后,信託公司必须把本金及收益分给投资者;如信托计划不能如期兑付,信托公司就要“兜底处理”。在中国,也没有法律条文这样限定,“刚性兑付”只是信托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4月中,大陆4省6城市有近万投资人同日示威,抗议担保公司倒闭、集资人卷款跑路。去年,中诚信托旗下30亿的“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吉林信托的“松花江77号”信托计划,都让投资者心惊胆战。房企资金链断裂的传闻甚嚣尘上,引起人们对信托产品违约的关注。挽救了这些信托产品的,就是所谓“刚性兑付”的怪圈。
中外信托业大不同
信托业在中国和中国之外,内涵其实不同。英美信托(trust)的本意是委托人(trustor)把财产委托给受托人(trustee)来管理和处置,最终使委托人指定的受益人(beneficiary)获益。比方一个富翁将死,身后的遗产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物品、存款和实业,可能还有无形资产如保险单、专利、商标,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一笔钱。但富翁的孩子还年幼,尚不能继承和管理这些财产。这时富翁(委托人)就可以建立一个信托,把财产托付给一个会理财的人(受托人),让这人在信托之下管理这笔财富,直到孩子(受益人)长大成人,可以接管为止。委托人不能是未成年人,任何人只要有财产,包括公司法人,都可成为委托人。个人、公司、团体、非营利组织、甚至政府都可以作为受益人。
香港信托的本意和美英类似,主要提供家庭信托,为高资产人士提供财产保障、继承和税务服务。但在大陆,信托的内涵已经不同了。大陆信托公司的业务是将信托作为一种集合投资的工具,通过向公众发行信托计划,为某项目募集资金。这实际上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信托,而是像一种项目债券。尤其是,中国的信托多是政府主导的,这种信托其实就是政府债券,只不过叫了个隐晦的名字。
信托,本来应该是一种非银行(non-banking)的金融业务,但在中国大陆,变异的信托与银行有大量的重叠和竞争。现代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信託,它们本来各司所职、互相补充,受不同政府部门、不同法律条款的监管、约束。而在政府权力无边、法律形同虚设的中国,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的界限都被人为地模煳化,造成金融风险的高度积累。
事实上,上世纪中共开始信托业务时,不是为了保障私人财产、确保财产的继承,而是把它作为政府吸纳闲置资金、引进外资和拓展投资渠道的工具。今天,中国的信托更是成为权贵瓜分金融市场、从民众手中吸金、圈钱、敛财的工具。
中国信托业市场定位不清,业务无所不在,被称为“金融百货”。信托公司违规经营,像银行一样吸纳存款,代理发行股票、债券,甚至非法集资。
虽然中共明确禁止银行业和信托业的兼营,但这些规定没得到实施。更遗憾的是,业内人士更是混水摸鱼、从中渔利、为虎作伥。
真正的信托,是按委托人的意图经营和管理的,信托的风险由委托人和受益人承担,但中国的信托更像是银行业务或政府债券。银行本来就必须承担起信贷资金的营运风险,破产前必须对存款保本付息。政府债券更是如此,只要政府还在,债券就必须用政府的信用和税收做担保、全额支付。也就是说,中国的信托产品其实是不能破产的,也没资格破产。信托的受益人——中共政府,必须承担所有的责任。
影子银行风险恐危及中共政权
什么是“刚性兑付”?相对于“刚性兑付”,难道还有“软性兑付”、“柔性兑付”,或“弹性兑付”?兑付就是兑付,就应该是刚性、强制的。欠债还钱,兑现和付款本来就应该不能搪塞。但中共炒作这个话题,有另外的动机。
中共银监会说,对信托公司的监管思路要转变,准备允许信托公司暴露风险,并希望用“市场机制”化解兑付危机。也就是说,中共现在准备要抛包袱、准备放弃“刚性兑付”了。如果中国的信託产品从本质上讲其实就是政府发行的债券,也用于政府的基建;那信托产品出现问题,从根本上说,只能由政府承担。
中共最害怕的,是包括信托业在内的非银行融资体系(影子银行)的规模太大、风险累计太高,一旦失控,会危及中共政权。中共一直在用新贷还旧贷的办法在拖延金融体系的破产,但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终究会撞上南墙。
中共金融决策者面对的,是与中国经济一样的难题: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如健全市场机制,需要打破刚性兑付的怪圈。但怪圈一旦打破,违约会大面积发生,投资信心受挫,数以万亿计的信托产品就卖不掉,随之而来的信贷紧缩会引发金融危机。如不打破怪圈,信託市场的参与者会绑架政府,让黑洞越来越深,最终也会拖垮影子银行。政府可能有意建立市场化的风险机制,但作为信託产品实际上的受益人,中共没有道德上的理由把风险推向市场、推向民众。
中国业界人士说“刚性兑付”像根腐朽的立柱,撑起了中国金融的大厦。如果砍掉立柱,将引发大面积坍塌,威胁大厦的安全;但如果不砍掉立柱,腐朽的立柱还能支撑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