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5月11日发表日本政法大学教授赵宏伟的署名文章,针对国人喜欢去日本旅游的现象,文章称中国游客在日本看到的美景、美食、购物并不真实,更多是幻像。马克君认为,赵教授所说的才是幻觉,就拿首都作为对比,东京要比北京好一万倍。
北京和东京都是千万人口以上,市区面积千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密度非常高的特大城市。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旅游资源远比仅有数百年历史的东京要丰富,但是2014年上半年访问东京都的外国人数就约417万人,创下历史记录,而根据北京市旅游委数据,北京市全年仅接待外国人365.5万人。可见同样是首都,东京比北京更吸引外国游客。
本文只讨论中国人。中国人爱去日本,爱去东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购物划算。家用电器,智能马桶盖什么的就不必说,同样是中国制造,但出口到日本和在本国卖的产品,质量就是不一样。此外,由于中国的高额关税政策,东京的奢侈品化妆品远比国内相同牌子的要便宜。中国人到了东京的奥特莱斯,到了银座的免税药妆店,直接就是进去扫货,一袋一袋的往外提。阿迪达斯的一双跑鞋,国内卖好几百,奥特莱斯直接打五折,满1万日元再免税(消费税8%),最后一双跑鞋只有200块不到。Coach的包包,进场先打五折,然后再有选择性的七折,满一定额度再打九折,到最后国内卖三四千的包,1000多就能拎回家了。资生堂的化妆品,kissme的眼线,还有蒸汽暖贴,同品牌要比国内便宜三分之一左右。既然中国生产不出这样高质量的产品,在高额关税的倒逼之下,中国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日本扫货呢?
赵宏伟教授认错了一个事情,日本人喜不喜欢中国人无所谓,喜欢钱就可以了,一个愿买一个愿卖,这就够了。
中国人爱去日本,还有一个原因是安静。漫步在东京的街道上,如果避开闹市区,那份美丽与宁静,就如同走在曾经的丽江古城。干净整洁的双向车道,错落有致的两三层矮楼,小巧沧桑的社区公园,轻声细语的路人,整座城市安静到令人难以想象,瞬间让人获得内心的安宁。东京的道路很狭窄,但往往一排建筑面前就是一条马路,建筑底层是停车位,四通八达的路网导致在遇车祸或施工时也不会影响交通,所以东京不会像北京那样巨堵,堵到司机用鸣笛来派遣内心的烦躁。东京的房屋无规划但有造型,少有宏伟的高楼大厦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板楼和塔楼,基本上都是有数十年历史的设计迥异的私宅,默默的诉说着岁月的变迁。突然想起,这个国家,土地属于私人所有,所以东京没有拆迁,没有大规模开发商造城,所以东京不会像北京一样,到处都是工地、飞扬的尘土和呼啸而过的大车,整座城市都躁动不已。
不知道赵宏伟教授是否日本待太久了,否则又如何得出东京建筑道路商场比不上京沪广和苏杭港的结论。
干净也是日本让国人流连忘返的理由。北京开一场音乐会,垃圾遍地。北京马路上是很干净,但仅限于看得见的地方。从北京市区开往密云,你会发现眼前突然冒出一大片脏乱差的地区,这就是不堪入目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北京的公共厕所,就算在三里屯这样闻名的地方,也是味道四散,需要掩鼻。东京则完全不同,代代木公园广场上数千人聚集的美食节,地上居然没有一个丢弃的纸杯。日本人特意开辟出一个显眼的场所,有专人整理脏物。从东京市区开往富士山的公路上,除了成片的树林就是诗情画意的乡间,没有一处地方不干净。东京的公共厕所,闻不到一点味道。日本人把干净卫生做到了每一个细节,做到了你看不见的地方。
所以在日本吃东西特别放心,一个连公共厕所都没有味道的国家,它的饮食必然是让人放心的。
赵宏伟认为中国人应该学习日本人的敬业精神,但他恐怕不理解这种敬业精神有多可怕。全世界在运营的几家迪斯尼乐园,东京迪斯尼是唯一赚钱的,靠的就是日本人的敬业精神。面对怪物模型,导游一遍遍的露出夸张的表情,让孩子雀跃不已,让游客真正感觉到是来享受服务的。据说上海迪斯尼将在明年上半年开幕,虽然是全新的硬件,但中国人的服务水平能赶上人家吗?
去年访日中国游客241万人,比2013年增长84%,赵教授不必对这个数据感到惊讶。国人爱去日本,固然有日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因素在,在中国赚钱,去日本消费更便宜,但更重要的,是在拥挤不堪的大城市里烦躁的中国人终于寻到一处人间天堂。可以预计,今年将有更多中国人亲睐日本旅游。
日本民间对华态度无关紧要,只要日本人还是爱钱就行了,咱中国人是过去消费和享受服务的,又不是去建立中日友谊的。
如果赵宏伟教授不希望那么多中国人赴日旅游,马克君倒有一建议:中国可对国人喜欢的服装、化妆品和奢侈品全部免关税,仅此一项就可大幅减少东京的优势。
来源:搜狐财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