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个心理疾病患者的病史
(接上期心理学教授的苦笑15)
八、婚姻关系的心理困惑和挫折(2)
2、婚前不够了解,因自身的原因,草率结婚又离婚,是我在心理咨询中多次碰到的,而且以年轻人居多。
姜某(男),在一所中学任聘体育教师。他人高马大,外型清爽、英俊,大城市出身,还弹得一手好洋琴,会吹小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姜某成为众多女青年爱慕和追求的对象。在一个企业机关工作的丁丽,高中毕业没有大学可考(文革停招),在父亲的单位工作,接父亲的班。她是个体态轻盈、娇姿夺目的女子,对人生、婚恋有较高的追求。那时,社会上时兴跳交际舞,姜、丁在舞池相识,双方对外貌深为满意。一个是中学老师,一个是机关干部,半年交往,就走上人生幸福之路。
丁丽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时,已是他与姜某结婚快十年了,还有一女,那时九岁。丁丽告诉我,结婚第三年起,俩口子经常吵架、打架,家里的暖水瓶、挂钟、锅碗瓢盆不知摔过多少回又买过多少回,邻居反应,打起来了不顾一切,甚至满院子追赶着打斗。中学和机关调解无数次,很快和好了,为点芝麻小事又重开战。最严重的一次,丁丽带一卡车她娘家的人,把姜某打瘫,住了一个月医院。中国大陆“家庭计画”只要不打死人,只是邻居、组织(单位领导、公会、妇联)调解调解,毫无法律介入!姜某出院后又“太平无事”。吵架、打闹成了姜、丁的家常便饭。
姜、丁两人,我分别劝和辨析过,也找两人同时劝导过。我理出了根本原因所在。
结婚的第三年,丁丽发现姜某文化水平较低,文化素质较差,“有常识没有知识”、“有风度没有修养”。待人接物显得很粗鲁,谈吐简单,对什么事都是一知半解。丁丽告诉我,只是在舞池,他熟练的步法,潇洒的舞姿让她着迷!姜某喜欢女儿,真的当成掌上明珠,但对女儿的教育一窍不通;丁丽越是计较姜某,越是发现姜某不可容忍的毛病,原来姜某婚前及婚后一段时间,有意无意对丁丽隐瞒了自己的许多应该让丁丽知道的事情。
姜某出生在大城市一个普遍市民的家庭,文化大革命前小学毕业就没有学校可上,所有中学停课“闹革命”。他就在社会上混了好几年。看见许多街坊邻居的青少年“上山下乡”,他个高,私自到居委会报了名,父母也只好同意,因为姜某兄弟姊妹六人,就随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下放到了农村。他聪明好学,在农村参加所谓“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与带洋琴下乡的同队“战友”成了莫逆之交,学会了打洋琴,学会了跳“红卫兵舞”。下乡知识青年返城,他首批回到城市已经十七岁,高不成、低不就,到初中混了半年实在无心“蹲课堂”,十八岁时,父亲未到退休年龄提前退休,让儿子“顶班”,当了一名水电工程局的浇筑工。年少气盛,成了工程局体育、文娱活跃份子,篮球健将,洋琴高手。他所在的工程局家属、子女由各省市一股脑涌入水电工地。相继办了好几所中小学。姜某与其他九名青年工人被选拔到体育学院“术科培训班”,学了半年以就急之需,回来分配到一所中学当了体育老师。他很珍惜这些“成就”。可他从来未受过系统的文化知识(科学)的教育,也没有认真受过良好的道德教育和薰陶。当然有不少坏习气,却没有什么恶习和劣迹!
丁丽与姜某生活快十年,逐渐不适应并认为姜某骗了自己,无可容忍,所以打打闹闹五、六年了!毫无收敛,提出离婚。我尽其努力也不可能使他们平静愉快的生活下去!?
3、银发族了,别离吧!
几起银发族夫妻的苦楚让我的心也憋得慌!老人家不知把痛苦埋藏了多少年,也不知经过了多次痛下决心,更不知在我的“心理咨询室”门前排回了多久!
杜嫂(与我的年龄相比)知道自己患头疼的病因,主要来自心理压力,然而这压力的根源却长期无法排除;时代、历史和岁月累积起来的羞愧、悔怨和愤怒,想要解脱吧,犹犹豫豫,决心难下!
杜嫂的老公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革命”。战争中负伤后就成了“荣誉军人”,三十多岁,带着“敌人”肉博中负伤而残废的左手来到地方,领导十分关怀“荣誉军人”,为他从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女学生中,挑了一位十八岁漂亮的杜。杜的家庭出生成分偏高,自由恋爱在那些级斗争的年代摸不清门道,组织动员她嫁给“老革命”不仅生活无忧,而且政治前途有了保险。若是自由选择,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前景堪忧是一定的。老革命除了左手残废,其它身体状况和形象还说得过去。其实,也不容杜多思量,也不给时间让她有么选择。
两个不同年龄、不同出生环境的人要生活在一起了,杜还是个“大小孩”,一下子要变成为一个三十多岁陌生人的、已经显现出粗鲁的男人的“妻子”,杜好似跌入无底的黑暗的深渊!领导教育她要热爱“老革命”的诱导一股脑记起来,只觉得可怕、无助也无奈!头一年,杜是胆战心惊地过来了。老革命虽是“荣誉军人”、“伤残军人”,可是杜更无法忍受那粗鲁高昂的性生活,杜到我那“心理咨询室”时,已是快五十岁的人了,她说:“说个不害羞的话,我几十年来从未体验过’情爱’,因为没有情。我对他没有情,他拿我当’性工具’。”这让我十分震撼!婚后第三年,杜生了一个儿子,第七年又生了一个女儿。照理他应该是一个何等幸福的家庭。老革命也还疼孩子,但完全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与幼教师范学校毕业且在幼儿园当教师的杜,一直不断地几十年产生巨大冲突,杜对我说:“我只得向隅而泣!”
杜从小家较严格,在环境和父母的教育和薰陶下养成了做人的许多美德,例如,她一直坚持从里到外整洁、干净的好习惯,可老革命全然不在乎,洗脸、洗脚、漱口好似节日的事,怎么说都建立不起来,居家卫生的基本要求很难做到。常常为此争吵,老革命还发脾气说“这是资产阶级思想”。杜说,“他不洗脸不洗脚上床,我简直无可容忍。”他的许多坏习惯受旧观念支配已经根深蒂固,随兴的生活他已成习,如随手丢东西,任由菜屑掉落满桌,鸡子上桌啄食,乱脏都无所谓!杜说,这种痛已伴随我的一生,“我不想带进棺材。”
我做过努力、劝解、诱导、建议:老了,都银发族了,不能维持吗?杜说,孩子都大了,一个一个离开了,若退休后,年纪渐老,体力衰退,加上长期累积的心理厌恶感,内心已经纠结,两人世界更是过不下去。多年婚姻品质已在琐碎的小事中磨得越来越恶劣低下,老革命长期来也容不下杜的唠叨,杜更无法容忍老革命的我行我素。我通过调查、交谈,发现双方都有了离婚的念头。
杜与丈夫各方面都不合套,几十年了,从来不好沟通。“老革命简直是一头无法沟通又蛮不讲理的怪兽,他不通人情,发起脾气就像一场狂风肆虐,一阵阵刮得我遍体鳞伤。”
我知道杜与丈夫无法突破生活的盲点,不能释怀的心结,无情的捉弄他们;我知道,那是幼时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长期养成的个人习惯在作祟,它让人不得不承认,某些习惯(当然首先是观念)确实会影响人一辈子的幸福,如果安于固定熟悉的习惯模式(当然首先是观念),不思改变,就注定出现无法挽救的结局。
八、婚姻关系的心理困惑和挫折(3)
4、一方与对方家庭严重失和
李兰(化名)平日巧舌如簧。她的同事和邻居都惧她三分。其实她十分热爱这家,对丈夫(张某)体贴入微,照顾有加。无论是穿戴、饮食,方方面面都让丈夫称心如意。李兰文化水平比丈夫低,她中专毕业。在工厂做检测工作。可她对孩子教育有一套。一个女儿聪慧乖巧,人见人爱。可是好景不常。张某的家在农村,兄弟姊妹又多,农田收成总是不好,父母要儿子多照顾兄弟姊妹,张的母亲也希望到城里,让儿子赡养,这本是做儿子该孝敬的。
张某是长子,父母含辛茹苦,确保他由小学上到大学毕业,而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都只能止于小学毕业在家务农。张某算得上是孝子。读高中二年级开始直到大学毕业,一直勤工节俭,无论学习如何紧张,都要作家教,到市场搬运货物,累累不停。为父母省了不少钱。每每学校放假,整个假期都在打工中渡过,即或是回家也是自己挣来的路费。张某结婚以后,仍然保持布衣蔬食的习惯,不抽菸、不喝酒,每月的薪水都交给妻子,每个月给父母寄些钱也是通过妻子的手。夫妻之间并无芥蒂。
夫妻之间的矛盾以至冲突,由张某的母亲来城里治病开始的。母亲长年在农村劳作,已落下一身的病。孝子张某向妻说明事由,妻子也答应了。可是母亲的病是日积月累的慢性病,并非十天半月能治愈!必须留住在儿子家里。李兰是独生女,她的父母对她娇养惯了。现在的家井然有序,挟杂着来一个农村老太婆不到一个月,李兰受不了了。开始找丈夫诉说婆婆的不是,又有意无意向着母亲唠叨,甚至叫苦不迭。天下的婆媳间关系难以相处的十有八、九。细心的张某也看出了蹊跷,枕头旁边劝告妻子,农村条件太差,母亲辛苦一生,作儿女的怎么能撒手不管!?妻子认为母亲的来到,“打乱了小家庭温暖温馨平静的生活”,再说,农村老太婆的生活积习也受不了!从此后,李兰没有了快乐,下班后也不叫妈,砸东西、摔提包,大声斥责本来守规矩的女儿!母亲善良、宽厚,把苦楚放在心里。渐渐冷却的家庭气氛,温暖不在,连奶奶的活泼孙女也停止了欢笑,害怕妈妈吼她!
张某最难过了,不曾想妻子如此狠心;张某也难以忍受了,因为到了吃饭时间,妻子居然不请母亲上桌!事态的总爆发是母亲为客厅打扫,不小心把李兰平日最爱的“金鱼缸”打碎了。积压的怒火,早已厌弃老太婆的心态,对丈夫护母的不满,总爆发了。李兰向老太婆吼道:“你笨手笨脚的,打破了你赔得起吗?”母亲跪在地板上,一点一点清理碎玻璃,留着眼泪,啧啧地说:“我怎么赔得起呢?”这一幕正好让刚下班回家的儿子尽收眼底。儿子也跪下来,扶著母亲站起来,母子抱成一团哭得震天动地!深明大义的母亲老泪横流:“儿子,买张火车票快快送我回家吧!”张某抬起头看了妻子一眼,这一眼是丈夫从来没有过愤怒的神态。妻子应该收歛吧!可她的气不知打哪儿出,把手上的拖布向丈夫一扔,气冲冲地跑进卧室,碰的一声关上了房门!
晚上,夫妻俩,背对着背躺了一晚上,两人都没有说话,两人都没有睡着。
张某找到我的“心理咨询室”讲了我上边叙述的故事。
征得同意,我与李兰有过几次互动。结果并不理想。张某向法院提出要与李兰离婚,我的心理咨询也到此为止。
这次为张某和李兰心理咨询,似乎让我又一次看到中国人的婆媳关系解决的难度。……
快乐的婚姻不是机会的产物,它像建筑物似的,必须要设计,需要有理智的。我认为大凡婚姻解体、决裂,其心理因素是主要的。心理角度的原因,如性的不调适十分突出;休闲的兴趣不同,也就是心理需要不协调;经济拮据和铺张是心理需要在物的欲望上的典型反映;还有在两个人相处时的心理、身体、情绪的反常也是婚姻危机和终结重要原因。
婚姻对某些人来说,似乎已经设下在自毁的漩涡中无法自拔的心理陷阱。例如有些天性有求败的性格,天生自取其败;有的自恋狂,妄自尊大,这些人一头撞进自毁之门;有些情感幼稚的人,用幼稚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很难得到对方的尊重,其行为成为打击自己的方式;抱有虚幻期待的男女,志大才疏,对自己的“爱的资源”不能做出明智的估测,爱情动机、情感尺标极不现实;甚至还有追求刺激、寻求注意、爱走偏奉和执拗多疑、欺世情绪都对成为在“爱的领域里”失败的心理原因。
这是我对现代爱情、婚姻、家庭失败的心情原因分析。
八、婚姻关系的心理困惑和挫折(4)
4、一方与对方家庭严重失和(2)
(以下我抄录几段我发表在2009年8月29日第392期上的文章。是我来到美国后见到的中国人的故事。是我对婆媳关系导致儿女离婚深层次心理动因的看法。)……
有一段时期我很纳闷:在中国大陆已难得一见的“恶婆婆”为何在美国不乏其人?同时,不敬老、乏孝道的“儿媳妇”也绝非个别现象。许多现象让我感觉到。恶化的婆媳关系,是“两个女人的战争”。战火必然燃及全家。这样战争还有“冷战”与“热战”之分。婆媳双方互不尊重、不服气、不搭理,同居一屋咫尺天涯,时而怒目撑视,秘而不宣;时而唠唠叨叨,拿儿子(或丈夫)出气,曰“冷战”。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唇枪舌战,砸碗摔盆、大吵大闹、又哭又叫,曰“热战”。一位求助者(媳妇)找我约谈,哭诉著婆婆使她整日不得安宁。发威时“逼着她儿子打我”(没有打我,可能是那儿子不愿打吧)……
我认识的一位不坏的“儿子”,受母亲的多次挑唆、威逼,施以家庭暴力,打了自己的妻子,很快就被警察拷走了。警车的鸣叫声是否让婆婆“警醒”?一家人精疲力尽、处于极痛苦之中。不太参与斗争的“公公”一气之下把老伴骂得狗血淋头,调转脸就回了中国大陆,扔下一句话:“再也不来了。”……
其实,大多数中国大陆的老年人来到美国,贯于安常处顺,对儿孙疼爱有加。有的一生含辛茹苦,为了儿女孙子毫无怨言。儿女们本应心疼老人,感恩戴德。可有的媳妇自私吝啬,总是看不惯公婆“关心儿子和孙子”,“怠慢了自己”,或嫌弃他们“不利索”、“不卫生”、“不懂西方规矩”或“娇惯了孩子”等等为借口,产生隔阂和冲突,完全不懂得或不尊重老人的感情。……
我认识来自四川的两位老人,他们是专程为照顾生孩子的媳妇而来。爱护儿孙的老俩口,喜得孙子,兴奋快乐无法形容,包下了所有的家务事,并按照中国的传统调养“坐月子”的儿媳。他们的小孙子是个“哭夜郎”,两位老人几乎无法安神,媳妇夜里鼾声反而是公婆的安慰。可是这位媳妇不懂人情事故,常常对公婆指手划脚,说三道四,言语苛刻辛辣,强词夺理,甚至不时把公婆奚落一顿。开始,公婆“看在小孙子面子上”,只好忍气吞声。但“度日如年”(两老人的原话)实在忍不下去,被逼无奈、难以割舍地放下刚满月不久的孙子回到四川成都。如今,孙子已经五岁,没见老俩口再来过。……
另一位在中国大陆从教40年的中学教师,早年丧父,中年丧夫,守寡育儿。退休后来到美国与儿子、媳妇和刚出生的孙子团聚。她感到很幸福,忙碌著家务,照料著孙子,直到孙子上小学。突然有一天媳妇令她搬进老年公寓(整个联系、确定过程,这位老人全然不知)。她孤身一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理应与自己的儿孙同堂生活,对别人或许不适合,对她确实最适合了。她不会英文,儿子的房子1500多呎,占地5000呎,偌大的房子只住三口人家,居然容不下辛劳劳作、来日无多的老太婆。
她在我面前潸然泪下,觉得自己被抛弃,伤心透了,她说:“我把孙子带大,媳妇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使我伤心透顶。”她说:“再活着有啥意思。”我再三劝导,她还是回到中国大陆去了。她对我说过,国内只有一个妹妹是唯一的亲人,还有原学校分的二室一厅的教工宿舍。……
许多来咨询的个案,让我明白了婆媳关系失睦的真谛!我感受到,婆媳关系是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的润滑剂和试金石。但是,在中国人当中,婆媳失睦的现象比较普遍。有学者研究说:相处得好的婆媳关系只占18%,有小矛盾的占25%,矛盾尖锐的占30%。这是基本符合实际的结论。我也发现,中国来美的老年人,婆媳关系成了他们的“心疾”。……
我从“心理导因”来分析婆媳失睦。试想,婆媳之间既无血亲关系的隐定性,又无姻缘关系的亲密性,可说事毫无相干的两个女人碰到一起了。婆婆爱子才认识了媳妇,媳妇则由于爱丈夫才认识了婆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她们之间的连结是缺乏内聚力的。
婆媳中间的一道屏障即“儿子”或“丈夫”,或叫做婆媳的“中介人”。婆媳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是靠“中介人”来维系的;婆媳双方始终怀有戒备心和疑虑感。婆婆在儿子那里稍有不快,马上转嫁祸到媳妇身上;反之,媳妇从丈夫那里感到哪怕是细微末节的疑惑,也必然首先怀疑是婆婆使的坏或迁怒于婆婆。
在“两个女人的战争”中,双方的潜意识里、猜忌心、防备心与失落感、孤独感总是交替产生,使得双方都有防不胜防之感。婆婆对媳妇若有比较好的礼遇和款待,多半是为了让儿子放心;媳妇对婆婆的尊重或孝敬,也多半是为了让丈夫满意。由于双方互存戒备或偏见,遇事总会怀疑对方使坏。作为“中介人”,这时的解释或劝说,不仅不能消除婆媳的疑团,反而使她们相信,他是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帮妻(或帮母)开脱,或许还与妻(或母)串通一气来迷糊自己呢?因此,婆媳间的心理障碍,常常有意无意地形成或加厚。
我认为,幸福的家庭并不太相似,不幸福的家庭却差不多是相似的,只是表现形成或许多种多样而已。婆媳关系的深层心理导因相当复杂,即或是解决得好一些的,也只不过趋于缓和,多属于“表面的和平共处”,很难有彻底解决的“灵丹妙药”。谁能发明解决中国婆媳关系失和的灵丹妙药,绝对可以获得“诺贝尔世界婆媳关系和睦奖”。
(文完)
心理学家杨子江教授更多故事请看﹕
http://www.secretchina.com/taxonomy/1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