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个心理疾病患者的病史
(接上期心理学教授的苦笑24)
十七、我的儿子就是天才!?
中国的古谚:“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说无论何人,生在这个世界都是有用的,是量“材”而用的。天生我材不是“天才”。中国另一传统习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就成为做父母共同的心声和愿望。父母们都朝这一愿望努力,如智力投资、请家教、陪读、早期定向等都是可以理解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我的《心理咨询室》,我的家里,甚至我行走在马路上,年轻的父母或年老的爷奶,要求我对他的儿孙做“超常儿童”鉴定,这是毫不夸张,络绎不绝。这股渴望子女成为“天才”的风何以劲吹?确实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1982年前后,中国的各著名大学兴起的少年班雨后春笋地蓬勃发展,以“天才少年”宁泊为代表,在全国走红,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另一方面中国大陆文艺界、体育界许多专业领域,登上顶峰的青少年居多,名利双收,成为百万富翁,名车别墅,后顾无忧!第三是几十年来,在中国大陆人们广泛地受到错误路线和政策的束缚、压抑和毒害,不能成功抱负,功不成名不就,因而万念俱灰,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得翻身(成就)且翻身(成就),不惜给子女最大的努力投资。第四,传统的“光宗耀祖”意识在中国人皆有之,不足为奇!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大陆几十年文化荒芜造成,众多家长、老师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天才”,什么是“超常儿童”,如何培养和跟踪施教?
我之所以把这类父母视为心理疾病患者(包括老师,因为中国大陆的幼儿园、小学均设有所谓“天才班”、“火箭班”,不仅收费昂贵,而且施教奇特,贻害无穷),是因为他们顽固地认定自己的孩子是“天才”,盲目地给孩子早期定位、定向,定格,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成了他们生命的全部,生活内容的标向!一位母亲带着小儿子让我做心理鉴定,达不到“超常儿童”的标高时(一个标高指标体系),不仅痛哭流涕,撕毁鉴定表,还把我骂了一顿。
我十分理解那些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嘛!“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啊!
所谓“超常儿童”或“天才”儿童,并不是会几首、几十首唐诗,也不是会数数到多少位。要知道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孩子肯定不懂得某些知识、技能和历史史实。所谓“超常”或“天才”偏于非智力因素。一般说来,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对认识过程起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因素多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它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不负责对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处理等。但它对认识过程起制约和调节作用。例如小孩对完成认识某植物的生长过程,他对其生存长大很有兴趣,对其方法─观察很有耐心,又不怕太阳晒,就能顺利完成对某植物成长过程的认识。缺乏兴趣,又不耐心观察,又害怕大阳晒,就根本不可能完成对某植物生长的认识的,是非智力因素没有起作用。
一些家长仅把孩自某些简单的智力如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表现出来的结果,如记住了多少古诗词,会数多少位数或记住了某些结论方面的知识,就认为孩子是天才,希望给予施教,以培养其为“天才”。虽然意愿良好,却十分片面。若真的按天才儿童施教,结果可能十分不好。如何施教是很实际很精细很科学的一个计画和方案。例如,学习某种知识时,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必须有非智力因素紧密配合,如没有兴趣、没有耐力、好强的意志品质,好胜顽强又揉合的性格是不能成功的。
在我测试一个小朋友时,该小朋友性格执拗,不能配合,达不到目的。其母在一旁“加油”,并要孩子“听老师的话”;小朋友上有骄、娇二气,大哭大闹不欢而散。
另一个小朋友根本不听“指挥”,一会儿跑了,父亲把他追回来,一会儿又跑了,反反复复,完全没有“控制能力”。
我举某学者研究的一个实例:某女孩长到八岁还让她妈妈喂她吃饭、照顾大小便,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到“特殊儿童学校”(残障)就读。一天,女孩睡午觉时,电视里正在播放儿歌。妈妈中午下班,刚进屋见女儿坐在床上目不转睛地看电视,并自言自语说:“身穿白绒袍,眼像红灯泡,耳朵尖又长,走跑蹦又跳。”妈妈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冲冲地告诉奶奶和丈夫:“女儿会背儿歌了,女儿会背儿歌了!”从此,爸妈精心地教女儿学儿歌。不到半年的时间,女儿能背诵20多条儿歌。一次,爸妈看“万年历”,女儿看似有兴趣,于是,爸妈天天下班回来教女儿背“万年历”。女儿十岁那年,能正确地说出几十年后某月某日是星期几。爸妈以为女儿变成了“神童”。于是便领女儿到心理医生(即某学者)那里去咨询。心理医生测试的结果,其智力是20,属弱智的低级。爸妈感到很诧异,也很失望。心理医生告诉他们,女儿虽机械记忆好,但完全不理解所记忆材料的意义,其他智力水平平均很低,生活又不能自理。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做“白痴天才”,又称“白痴学者”。他们的大脑或先天、或后天有较大缺陷和损伤,所以智力缺陷太多。但大脑皮质的某一部分仍然正常和发达。而这类人的活动又只是受大脑皮质的这一部份活动支配,如机械记忆,如机械运动。中国大陆武汉有一“白痴天才”佳佳(男孩)就是“天才指挥家”。他能指挥中国大陆的著名交响乐团,也曾访问过美国,指挥纽约的交响乐团。(据说已去逝。这类人多数夭折。)
中国大陆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尽快成才,在观念上首先认定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塑造成“天才”。在我咨询过的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可看出“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可看出父母们太自信或“太过急”,也“太无知”。“揠苗助长”,把孩自拔起来,帮助他快长者实在很普遍。违反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害了孩子。
罗菲(化名)自幼聪明非凡。父母十分欣赏也深感幸福。父母都是大学毕业,本来有辅导儿子的能力,可认为孩子是“天才”,怕辅导不了,影响孩子的发展。因此加大了智力投资,聘请两位退休的小学特级教师做儿子的教庭教师,分别辅导儿子的语文和数学。儿子对学习有极大的兴趣,三岁时就识得近三千汉字,五岁时学玩了小学的全部课程,参加学区小学毕业生会考,成绩优异,成为“神童”。三年初中各门功课也十分出色。十二岁高中毕业就读于某著名大学少年班学习。光阴荏苒,儿子渐渐长大。由于缺少了相应的“性格教育”和“成长教育”(中国大陆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针对少年班的智力、知识以外的“跟踪教育”),这孩子(或许还有更多的孩子)没有形成相应年龄阶级应有的品质和生活中应知应会的规范和行为,因此与环境人际交往格格不入,处处碰壁,处处受限,心理积怨趋多趋重。学习日益下降,精神聚集困难,慢慢性格怪异,以至全面崩溃,“江郎才尽”。父母带儿子来找我时,孩子已成平庸之辈,心理疾患还相当严重。
据说,中国大陆众多名大学少年班毕业的“天才”,虽多数考上研究生但几乎没有一人成大器,无论是在学术界、科技界或商界无法收索到他们的信息。据说当年最著名的“天才少年”宁泊,研究生毕业后,出路一般。
我们的社会,就孩子而言,怎样才算是健康、正常或成长(逐渐成熟)的人,受整个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大。中国社会,历来对人的发展有“完人”(完美)的期待,甚至教育理论有对“完人”的论述和培养。学校教育也专注和期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家庭教育的期待更是“成龙成凤”。确实愿望美好,却违反了一个最大的原则,自然发展原则,适应与变化原则,甚至还有“量力性原则”。据研究,天份极高的人占人类比例极小,有万分之三的,有千万分之几的,莫衷一是。从社会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出,绝顶聪明的爱因斯坦似的人物占全人类比例是多少?尤其是“神童”、“天才儿童”现实生活中知多少?多属于愿望、期待!平凡的,自然的和教育培养应该是我们努力创造的和期待的!(完)
心理学家杨子江教授更多故事请看﹕
http://www.secretchina.com/taxonomy/1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