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网络图片)
当今的中国大陆,可以说“一切向钱看”是主旋律,上有贪官腐国,下有百姓爱财。人们为了钱可以背井离乡,甚至不择手段,在追求物欲享受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命中原来很多美好的东西。由此,我想到古人安贫乐道的高尚品德。古人何以能安贫而乐道?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说:“真有贤德啊!颜回。只吃一箪饭(盛饭的圆形竹器),只喝一瓢水(以瓠剖成两半用来盛水),住在粗陋的小屋之中,别人是忧愁得难忍其苦,回呀!仍然不改自得其乐,真有贤德啊!颜回。”
颜回可以说是安贫乐道的典范,颜回也得到了孔子的赞赏。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庙四配之首。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很高兴。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君子谋求道德而不谋求生计。耕田也可能饿肚子;学道也可能得到俸禄。君子忧心大道不能行之天下,而不以个人的贫困为忧。
原来,古人之所以能安贫,在于乐道啊!道是古人孜孜以求的真理,不计贫富。
安贫乐道一词语出《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安贫乐道,即以得道为乐,安于贫苦。安贫乐道是古人的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之道,《太平御览》中多见“安贫守道”、“安贫羡道”,“世以儒学安贫乐道”之人。
“韦彪字孟达,扶风平陵人也。高祖贤,宣帝时为丞相。祖赏,哀帝时为大司马。彪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寑。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好学洽闻,雅称儒宗”。皇帝显宗亦闻彪名,永平六年,召拜谒者,赐以车马衣服,三迁魏郡太守。建初七年,车驾西巡狩,数召入,问以三辅旧事(三辅谓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共在长安中,分领诸县),礼仪风俗。韦彪数陈政术,书奏吏制,深为帝纳,帝“厚赐彪钱珍羞食物”,官拜至大鸿胪。
韦彪以安贫乐道为本,竟致飞黄腾达。皆因彪深谙做人之理、为政之术,“士宜以才行为先”,“政化之本,必顺阴阳”。其家世显赫,高祖是宣帝时的丞相,祖父是哀帝时的大司马。
如果说孔子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是道中入世的部分。那么佛家和道家则是讲究走出三,是道中出世的部分了。毋庸置疑,中国古代的修炼人上深山老林、入寺观修炼,基本上是一贫如洗。和尚自称贫僧,要饭化缘;道士自称贫道,云游四方。但是他们却是得道的高人,修炼之心坚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