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抓周,又称拭儿、拈周、试周。(图片来源:Pexels)
抓周,又称拭儿、拈周、试周。相传这一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在江南一带流行。古时孩子满周岁时要行周岁礼,家人要为小孩举行隆重的庆贺仪式。由于古人相信天命,所以周岁礼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八仙桌上摆放各种物品,让小孩爬上去抓取,大人则根据小儿抓取的物品来判断小孩将来的志向。
抓周、试儿
北齐颜之推著的《颜氏家训》就记载了这一习俗:当孩子长到一周岁时,要为其沐浴,穿新衣,然后在男孩子面前摆上弓、箭、纸、笔,在女孩子面前摆上刀、尺、针、缕衣,外加食物和珍宝等,让孩子随意抓取,以此验证孩子将来是否贪婪、廉洁、愚钝、聪明等,这种活动称之为“试儿”。
到了唐宋时期,“抓周”已经成为汉族人生礼俗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育子》记述:“(小儿)至来岁得周,名曰‘周’,其家罗列锦席于堂,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彩缎花朵,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其日诸亲馈送,开筵以待亲朋。”由此可见当时宾朋满座的热闹场面。
一般来说,“抓周”时摆的物品各有象征意义:纸、笔、砚、书籍为儒生的兆头;官帽、诰敕、印章等为做官的兆头;刀、剑、戈、矛等兵器为武夫的兆头;金银、珠宝等为富人的兆头;算盘、升斗等为商人的兆头;刀剪、针线、农具等为农工的兆头……
抓周准确预测未来的事例
据说“抓周”的习俗源自物人相互感应的观念。相信神明的古人亦相信通过物人感应,就可以预测出人的未来。历史上也有一些关于抓周的记载。
据说,钩指和尚教亨在周岁时,家里照例举行了抓周仪式。在所有的东西中,教亨只将一本佛经抓在手中。
教亨从出生后,就不沾荤酒肉等。稍稍长大后,每每看到僧侣,都十分亲近。七岁时,教亨出家做沙弥,十三岁时正式受戒,他勤加修炼,领悟佛理。十五岁,教亨开始出门云游,后在郑州跟从师父宝和尚继续修行。最终成为有名的和尚,公元1219年7月10日,教亨圆寂,世寿七十岁。
另一个神奇案例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选太子的故事。相传,三国时吴主孙权称帝未久,太子孙登就病死了,孙权只能在其他儿子中选太子。有个叫景养的西湖布衣求见孙权,称他可以预测哪个皇孙有天赋,孙权便命景养择一吉日。
当天,各皇子将自己的儿子抱进宫来,只见景养端出一个装满珠贝、象牙、犀角等物的盘子,让小皇孙们任意抓取。其他皇孙或抓翡翠,或取犀角,惟有孙和之子孙皓,一手抓起简册,一手抓起绶带。
孙权大喜,遂册立孙和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明争暗斗,最后迫使孙权废黜孙和,另立孙亮为嗣。孙权死后,孙亮在位仅七年,便被政变推翻,改由孙休为帝。孙休死后,大臣们都希望推戴一位年纪稍长的皇子为帝,恰好选中年过二十的孙皓。这时一些老臣回想起之前景养采用的选嗣方式,不由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