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诗》预言,冥冥之中有定数。(网络图片)
《梅花诗》相传是邵雍所作的。邵雍,字尧夫,生于北宋真宗四年(公元1011年),卒于神宗十年(公元1077年)。《梅花诗》一共十首,预言了他身后中国的大的历史演变。当然,和所有预言一样,他采用了很隐诲的语言,并非很容易理解。梅花诗前七节的内容都是历史,最起码也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的《梅花诗》前七节和解析。
第一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这句“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从字面上的意思是:荡荡通天之门万古以来头一次敞开了。多少人来到人间,又有多少人能回得去呢?然而,这两句诗具体又是指什么呢?这里一时还看不清楚,必须在看完全诗后,才能真相大白。不过,从这第一句就可以看出邵雍立意高远,不仅仅是要告诉人们未来要发生的事件而已,而是要告诫人们这历史纷扰中的最终主题。宋朝是个软弱无能的朝代。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遣散了打天下的功臣之后,宋朝一直采取对将帅缺乏信任的防范政策,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宋朝从一开始就军力纤弱,才建国不久就对北方的胡人政权,称臣纳贡。北方的国土,“燕云十六州”一直被外族所占,故曰:“山河虽好非完璧。”本来北方金国的女真族是个弱小的民族,在其发展壮大时,曾经联合北宋,想一同推翻已近末势的辽国。昏庸的宋徽宗不听忠臣的规劝,一意要结盟金国,并同意把每年进贡给辽国的贡品转给金国,不相信这定都“黄”龙府的大“金”国才是宋朝真正的“祸胎”。于是有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靖康之耻”,北宋皇帝、宫妃、亲王、大臣等三千多人全被后来强大的金国北掠为奴,使得半壁江山落于金国之手。所谓“不信黄金是祸胎”指的便是此事。
第二节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到了南宋,皇帝更是昏庸无能,苟且偷安于江南的半壁江山,终日沈浸于声色歌舞之中。而且,整个民风都是颓迷不振,从上到下沉醉在情色欢爱之中,不思奋发图强。宋词万首,言文人骚客的恋物伤情者众,而高昂振奋者则少。因为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在西湖边上,依山傍湖,加上南宋皇帝终日沈迷于荒淫醉梦之中,所以叫“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是指天象气数落于北方,北边降生真龙天子,新朝代要生于北方。正当南宋王朝沈缅于醉梦中时,北方的成吉思汗,励精图治,一统蒙古,并迅速扩张着国土版图。在灭亡了金国之后,大举入侵南宋。“三百年来终一日”,指宋朝在历经三百余年后(西元960年~1279年),西元1276年,元兵入侵临安,宋恭帝被俘。“长天碧水叹弥弥”是喻指宋朝最后灭亡时所上演的一幕最悲壮的场面。西元1279年,宋军残部在战败后穷途末路。因不愿被俘受辱,大臣陆秀夫背负着年仅九岁的南宋小皇帝投海而死,南宋大将张世杰保护杨太妃逃脱,结果,被一场突来的飓风打沉,均遭灭顶。
第三节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天地相乘数一原”是说天干地支相乘的年代又回到了源头,就是新朝代的气数来了。“忽逢甲子又兴元”的“忽”字影射了元世祖忽必烈,“兴元”指元朝兴起。忽必烈于西元1260年即大汗位,于西元1264年(甲子年)登基兴建元朝,定年号为至元元年,后又迁都燕京。至西元1271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中“乾元”的意思,改国号为“大元”,统治中原。元朝虽然因元世祖忽必烈的雄才大略而得以发展,但在忽必烈死后,马上陷入一片争权夺位的混乱之中了。在经历了从元世祖至元顺帝的十位皇帝后,这个辉煌一时,曾经横跨欧亚的短命王朝,就走入了灭亡。若从西元1279年宋朝灭亡算到西元1368年元朝被灭,差不多八十八年,正所谓“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一句,也影射了元顺帝时,宦官扑不花扣压警讯不上报皇帝的害元之事。正是“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贱,身为平民布衣,曾当过几年和尚,后参加农民起义的红巾军,因为骁勇善战,大显英雄本色,从一个普通士兵跃升为领袖,并于西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就此“朱门”不再是旧的黄土农家了。“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就写明了这段历史。“飞来燕子寻常事”是指雄踞燕京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历史。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太子早亡,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孙,即明惠帝。当时,有十几位皇子被封为藩王,驻守边塞。其中驻扎在燕京的燕王朱棣,深悉兵法,屡建战功,实力最强,威望最高。书生气十足的明惠帝,在谋士的建议下,执意削藩,罢免燕王等藩王的权位。燕王即使装疯都无法幸免,无奈只好在建文元年起兵反抗,被迫发动“靖难之役”。因为燕王朱棣才德出众,智勇过人,终于在四年后胜出,攻入南京,夺取帝位,成为明太宗,后又被称为明成祖,年号永乐。燕王得天下,仔细想来也确为“寻常事”。明朝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经历了他全盛的辉煌。但明朝末年的衰败,加上多年的农民起义,使得大明王朝终于是“开到李花春已非”。“李花”应指明末的闯王李自成。西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于紫禁城后的煤山(现为香山)上上吊自尽,明朝灭亡,即所谓“春已非”。
第五节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中国历来有“北胡南蛮”的说法。所以这里“胡儿骑马走长安”一句是指崛起于东北的满清入主中原。明末,社会动荡,李自成夺取天下后,立足未稳。把守山海关的明朝大将吴三桂出于私利,投靠满清,引清兵入关。当时的满清,精干强盛,入关后,势如破竹,一统明末的残局,于西元1644年建都北京,成就大清帝国。“走长安”其实是用长安来喻指中国。清朝前期,国势大兴,文治武功都非常强盛,有一百多年的“唐雍乾盛世”。特别是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平定了各种内乱外侵,使中国的版图空前扩展。另外,自清代开始,与海外开始进行大规模通商,开辟港口,正是所谓的“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的第一个“洪水”指的是西元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像洪水一样席卷半个中国,历时十八年之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洪水”的“洪”字暗指洪秀全。满清政府在耗费巨大代价,元气大伤后,终于侥幸平息了这场运动。但太平天国刚刚被平息(“乍平”),大清帝国就进入了内忧外患接连不断的阶段,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势力不断崛起壮大,像更大的洪水一波波席卷着全国、遍布各地。终于西元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黎元洪被拥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都督,在袁世凯死后成为总统,清王朝至此彻底灭亡。黎元洪的名字也嵌一个“洪”字,所以叫“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一句是说,清朝最终的前景(“清光”)应该向“汉中”,也就是革命起义成功的“武汉”看。
第六节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汉天一白汉江秋”是说经历了满清外族统治达三百年之久的中国,也就是“汉天”,终于又有了新希望。“一白”是喻指新的希望。“汉江秋”是指西元1911年的秋季,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憔悴黄花总带愁”是指民国革命虽然成功,但根基非常不稳定,如“憔悴”的“黄花”。黄花在传统上常被用来指稚嫩的生灵,自从民国建立后,先是袁世凯的复辟窃国,又是张勋的复辟,接着是长期的军阀混战,派系割据,国民政府就如“憔悴黄花”,总是愁事不断,故曰:“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吉曜”喻指中华民国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半升”指国民党统治初期,经历了长期封建统治,外族掠夺和军阀战争的中国,百废待兴。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战争刚刚成功,国家正在起步发展中,国民党政权正在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这时共产党的势力却于暗中迅速发展壮大。“箕斗”乃中国古代星相学中所讲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这里也就是星星的意思,指共产党的势力。“箕斗隐”字,道明了共产党趁内忧外患之机,于暗中迅速发展实力。“金乌起灭海山头”一句的“金乌”,是古时候对太阳的别称,此处指自称太阳之国的日本。整句指日本在二战中兴起、入侵中国与最终战败投降的命运。
第七节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经历了国共内战后,中国大陆和台湾呈现了各自对立分治的局面,所谓“云雾苍茫各一天”,指共产党和国民党各自统辖一片天地。下面三句,是指共产党统治下的大陆所经历的一些动荡不安的局面。“可怜西北起烽烟”似指平定新疆叛乱和入藏镇压西藏独立运动;“东来暴客西来盗”指五○年代初中国和美国在位于中国东方的朝鲜所爆发的朝鲜战争,以及后来六○年代初在西边的印度悍然越过麦克马红线,疯狂盗取中国领土,从而爆发中印边界之战。在北方,苏俄自五○年代与中共反目起,一直威胁中国,双方曾经爆发珍宝岛之战,各自陈重兵于边界达数十年之久,正所谓“还有胡儿在眼前”。按照“北胡南蛮”的说法,此时的“胡儿”是指苏俄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