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大旗”诠释贵族精神(图)

作者:毕唐书 发表:2016-05-13 08:0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05月10日讯】公元前638年初冬,宋国国君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能大将成得臣率兵直接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双方的军队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隔河相望,准备交战。

当楚军开始渡泓水河时,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建议说:“楚兵多,我军少,应该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指着绣有“仁义”二字的军中大旗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时发起攻击呢?”等到楚军已经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时,目夷又建议说:现在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还是不听,说:等他们布好阵再说。一会儿,楚军布好了军阵,立刻一拥而上,发起进攻,宋军大败。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举国上下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宋襄公却辩解说:"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俘虏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经过泓水之战,宋襄公也在第二年去世。

司马迁评价宋襄公说:“襄公时,修行仁义,想做盟主。他的大夫正考父称赞他,所以追述契、汤、高宗时代殷朝兴盛的原因,写了《商颂》。宋襄公在泓水吃了败仗之后,有的君子认为他值得赞扬,感叹当时中原地区的国家缺少礼义,所以表彰他,因为宋襄公具有礼让精神。 (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曪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或许是这个原因,司马迁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但对宋襄公,后人的负面评价也相当多。毛泽东就评价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然而如果把“仁义大旗”这个故事放到宋襄公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看,你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对“贵族精神”的一种很好的诠释。

春秋时期的战争其本质是为了争霸,目的在于使对方屈服,而不在于消灭对手。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更像是一场竞技运动。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即在战争中,尤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让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比如发生在公元前597年的晋国和楚国之间的邲之战。晋国被楚国打得大败。在逃跑时,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楚国士兵不但不乘机追杀,反而还跑上前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的横木,让战车冲出陷坑。晋军脱离困境后,还回头调侃楚军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意思是说,还是你们大国逃跑有经验啊。     春秋时期的战争极其讲究礼仪和规矩。公元前575年的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国大夫郤至在战斗的过程中三次遇见楚王,都急忙下车行礼。楚王非常感动,派使臣带了一张弓去慰问郤至,郤至见到楚王的使臣,立刻脱下头盔,说: “您的外国臣子郤至,奉了我国君主的命令作战,在战场上正穿戴着盔甲,不能下拜。承蒙您派人慰问,我心里实在感到不敢当。因为在战斗当中,所以只好对您的使者行个敬礼了。”《左传》记载的宋国内乱时,公子城与华豹的战车在储丘狭路相逢,华豹张弓搭箭,向公子城射来,结果却偏离目标。华豹动作敏捷,又一次搭箭上弦。公子城一见,对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为鄙!”按照当时的战争规则,双方一人各射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现在应该我射你一箭了。不守规则,岂不太卑鄙了!华豹闻言,就放下弓,老老实实地等公子城搭弓,结果被一箭射死。史书盛赞华豹以生命维护了士的尊严。春秋时期的战争规则可概括为如下几条。第一条,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必须要师出有名,派使者去敌国告诉对方之所以要揍他的理由,并且不能趁人之危,比如不可以趁敌国国君过世等重大变故发兵攻打。第二,不能在险要的地方阻击敌人,必须要找个宽敞的地方,堂堂正正摆开阵仗干一架。第三,不鼓不成列。在对方没摆好阵型之前,不能发动进攻。第四,不重伤。就是说不能在对方已经受伤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对对方造成二次伤害。第五,不擒二毛。意思是不能俘虏花白头发的老人。第六,不逐北。就是敌人败退逃跑时,不能追。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这样的战争规则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战争文明,更是一种政治文明。 

在春秋时期,能参加作战首先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平民和奴隶没有资格作战,只能充当后勤保障工作,叫做“卒”。而战斗则是由贵族阶层,也就是“士”来完成,所以叫“战士”。顾颉刚先生就曾说,“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贵族一般分为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和士,士其实就是低级贵族。士有贵族的身份,但没有自己的领地。直到春秋后期秦国首先确立了征兵制,并鼓励平民通过战功来实现阶级地位的转变,后来各诸侯国纷纷效仿,平民阶层才逐渐取代贵族,成为战场上的主要有生力量。但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贵族和贵族精神也基本上消失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