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的大炮。(网络图片)
每每提起八国联军侵华,同袍们大部分就会感到无比屈辱。究其原因,自幼受到的教育就是,我们贫穷落后,贫穷落后就要挨打。以大刀长矛武装的清军,又怎能使用洋枪洋炮武装到牙齿的联军的对手呢?可悲的是,历史不是这样。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京。当时拱卫京师的部队是晚清新式陆军武卫三军,以聂士成统帅的武毅军为例:武毅军20000人,战斗人员16200人。步兵装备德国制造毛瑟11毫米口径单发步枪、德国制造11毫米口径连发毛瑟步枪(带弹仓拉一下枪栓射击一发子弹,区别于装一发子弹射击一发子弹的单发步枪以后连发同),共计10000支。7·9毫米口径毛瑟步枪2100支。骑兵装备奥地利产8毫米口径曼利夏连发骑枪1400支。军官装备6发转轮左轮手枪。其余还装备有英制温彻斯特2步枪、法制哈乞开斯步枪若干。机枪是少一点只有両挺7·9毫米马克辛重机枪,当时机枪刚刚问世不久各国装备都不多,中国装备的少跟李鸿章有很大关系,李认为机枪太浪费子弹不适合中国国情,后来中国兵工厂仿制成功的重机枪都很少生产。炮兵装备就比较雷人了,75毫米克虏伯大炮16门、60毫米后装炮32门、57毫米速射炮32门、这两种炮射速都在每分10发、还有87毫米速射炮、37毫米速射炮。就炮兵而言,比抗战时期国军一个整装甲种师还强得多。后来一参加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法国老兵,在回忆录中说,“看缴获清军的武器,有些别说装备,就是见也没见过。就是这样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被八国联军打的一败涂地。
8月4日,联军约2万人向北京进发,总司令为德国元帅瓦德西。具体的行军序列是:先头部队分三路前进,日军为左翼,英军为右翼,美军为中路,别的国家随后。
日、美、英三国军队组成的先头部队的兵力为:14050人,49门火炮。俄、法、意、奥军队的兵力为5650人,34门火炮。
天津附近武库被联军缴获的中国新式军用物资报告单:
36门克虏伯大炮,口径87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折合3.41英寸,其中大部分仍装在箱中。
60门克虏伯大炮,口径70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折合2.75英寸。
42门诺尔登费尔德式速射机关炮,口径57毫米,折合2.24英寸。
42门诺尔登费尔德式机关炮,口径47毫米或1.85英寸。
42门大炮,其中一部分为诺尔登费尔德式,一部分为上海机器局制造,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10门速射机关炮,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20门小口径的速射机关炮。
3万支具有最新标记的毛瑟枪和曼里彻式来福枪。
3万把刺刀、军用品及其他。
约值二百五十万英镑。
英国公使事后给其政府的报告中提到了缴获清军武器装备:“由于意大利公使的好意,他送给我这份报告单,我把它随信附上,因此我能够使阁下掌握关于那些武器弹药数目的有趣的细节,那些武器弹药是西摩海军中将于今年六月底返回天津途中,占领天津附近的中国武库时,在该武库中所发现的。这份报告单是一位意大利军官编制(不包括该武库中所储存的巨大数量的军用物资)。关于这份报告单的惊人事实,在于那些新型大炮和来福枪。作为此事的一个例证,有人告诉我说:曼里彻式卡宾枪的类型,比供给在华作战的奥匈部队的那些卡宾枪甚至更为新式;那些克鲁伯大炮绝对比德国人所有的大炮甚至更为新式。”
清军当时的装备和世界上的军事强国相差不是很大,从历史事实上说,清军在中国近代1860年以后,因为外来强敌带给自己的屈辱,图强御辱,在军事上的发展是非常快的,中国在1860年以后开始大规模的购买外国的先进军械,同时自己也进行仿制,同治4年(1865年)李鸿章成立上海制造局,开始仿制。同治6~12年间,江南制造总局枪厂已经开始以美国雷明顿边针后装单发枪为样品开始仿制后膛枪。19世纪60~80年代,进入中国的还有美国加特林手摇6管枪,英国的诺登飞5管枪,法国哈奇开思多管枪,多管枪是步枪向机枪的过渡产品,晚清兵工厂与国外的兵器开发使用相差没有多长时间就开始仿制装备清军。
甲午战争,清军无论是陆军装备还是海军装备,都全面优于日军。海军就不说了,说说陆军。步枪和火炮是当时陆军的两大基本武器。甲午战争前后是步枪发展换代的关键时期,各种新的步枪设计纷纷问世。
甲午战争前,清朝军队装备有当时世界闻名的英国亨利·马提尼、德国老毛瑟枪(1871年式)、法国哈乞开司和美国的雷明顿枪等先进的单发后装线膛枪。
在1867年,制成了美式雷明顿后装单发枪,子弹为铅弹,子弹壳有纸和金属制两种。后来到了19世纪70年代,清朝已能仿制生产多种先进的后装单发枪。
曰本陆军使用的枪支,大多依靠欧洲进口,型号庞杂,性能比清军落后。1885年,陆军中佐村田经芳对进口步枪进行改进,制成村田13式单发步枪,后又改进,成为村田18年式单发枪。甲午战争中,日本陆军多数均使用这种当时工业落后的曰本生产的二流步枪。
单发后装线膛枪打一枪装一发(和今天的单发猎枪类似),射速低下。为此后来又出现了所谓“连发枪”(又称快枪)。后装连发枪的特点是,设有储存子弹的弹仓,可一次将多发子弹全部装入弹仓,射击时只要拉一下枪栓,就可完成装弹,明显地缩短了装弹时间,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使射速达到每分钟10~22发,在当时这已经是极为惊人的火力了。
甲午战争时日本人的村田步枪是单发(无弹舱,压一发,打一发)抵近射击而清军有5连发7连发(带弹舱,打一发拉栓再打)没见人毛就噼里啪啦的乱放一同战局可想而知。
清政府雇佣德国工程技术人员,花大气力重新改造了大沽炮台,成为19世纪末世界最强的堡垒之一,是联军登陆的最大障碍。这座炮台上配置着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的先进的堡垒炮,并且部署了4艘德国制造的鱼雷舰。结果是根本不堪一击。
关于清政府购买武器的情况,从有关资料来看,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4年奏报,委托驻德国公使许景澄购德国新式小口径五连珠快枪3000枝,子弹300万颗;从信义洋行购十响连珠毛瑟枪1250枝,子弹150万颗;平响毛瑟枪5000枝,子弹250万颗;格鲁森快炮12尊,炮弹1200颗。从瑞记洋行购克虏伯七生半车炮六尊,炮弹1200颗。奥地利三生七快炮12尊,炮弹12000颗。两江总督刘坤一至1894年9月,已购马梯尼枪14000枝,毛瑟马枪1000枝,子弹280万颗。10月,又准备再购比利时快枪10000枝,每枪配子弹500颗。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购买的武器更多,截止1894年9月,他已先后委托驻英公使龚照瑷购哈乞开斯快枪7000枝,驻德公使许景澄购毛瑟枪12000枝,连珠快炮8尊,小口径毛瑟五音快枪四批共10000枝,子弹1000万颗。10月,奏报已“先后订购西洋各项快炮五十六尊、各项快枪二万八干三百二十余枝,大小各项枪炮子弹一千五百二十余万颗”。12月,又奏报委托许景澄代购毛瑟枪10000枝,子弹412万颗,大小口径快枪300枝,子弹10万颗;委托杨儒(驻美公使)代购哈乞开斯六响枪3000枝,子弹200万颗;委托龚照瑷代购马梯尼枪10000枝,小快炮若干门。以上均是大批量购买的,还有一些数目较少的,如吴大澂曾先购“战炮十尊,精枪数百杆”,后又购奥地利小口径枪8000枝,子弹100万颗。福建省购买德国毛瑟枪5000枝,子弹500万颗。还有的将领自己设法购买,以改善装备,如吴宏洛即商之洋行,“购快炮一尊,马枪百杆,子弹数万粒,以补不足”。
以上所列举的数字,容或有重复之处,也有的武器虽已定购,至战争结束时尚未运到,但相当一批枪炮在战争中装备了前线部队则是无容置疑的。如北洋所购之枪,就大批陆续运到。1894年9月,由上海运往天津毛瑟枪1200枝。光绪二十一年初,李鸿章称,“许景澄购来毛瑟枪一万零八枝,业经全数分拨各军应用”。南洋所购马梯尼10400枝,马枪1000枝,议定南北各半,解赴北方前线马梯尼5700枝;留于南洋者,拨给李占椿、万本华、杨文彪、朱洪章等部各1000枝,这些部队也都是要开赴北方作战的。此外,沿海各省库存枪炮也大批解赴前线。南洋大臣刘坤一截止1894年10月,就前后协济各省后膛洋枪14000枝。广东于1894年8月解到北洋新旧毛瑟枪各2000枝。到11月,两广总督李瀚章奏,已先后调拨各地洋枪16000枝,以后又续拨马枪、步枪2600枝,子弹360万颗。年底,还拨给吴大澂部钢炮30尊。这些武器无疑对改善部队装备起了重大作用。如山西部队程之伟部,由北洋拨给毛瑟枪和十三响洋枪各300枝,并拟再拨300枝。陕西部队原来没有后膛枪,“各营平日操练皆用前膛洋枪及土枪,万难应敌”,后由刘坤一协济林明敦枪1000枝,装备北上援军。张之洞派出北上参战的吴元恺部,“有过山炮三十二尊,克虏伯新式快炮十二尊,连珠黎意快枪千枝,弹百万,军火可为关外诸军之冠”。本来装备落后的湘军,到战争后期装备大为改善,如陈湜部已配备了快利枪和新马梯尼枪。
清军一等陆军的武器装备即便与欧美强国比,也不相上下。甲午战争时,资源匮乏、财力贫弱的日本仅给每名士兵配备8发子弹,而清军士兵的炮弹、子弹在仓库里却堆积如山。历经洋务运动,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清朝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连珠炮、滑膛枪等先进武器,日军缴获这些战利品时每每自愧不如。有记载称,日军进攻中国难以为继时,竟是用战获的清军武器弹药才军威重振的。仅在清军轻易弃守的大连湾一地,日军就缴获清军遗弃的大、小火炮120门,炮弹246万发!探寻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内因,一度甚嚣尘上的“武器代差论”似难以立足。
清廷费时十六年、耗资千万经营的旅顺港,当时被称为“远东第一军港”。港口周围部署有20多座炮台,150多门火炮。北洋大臣李鸿章战前扬言:“有充足的弹药、军粮,有优良的火炮和北洋海军的声援,旅顺口可以坚守三年!”可笑的是,拥有优势装备、占据地利之便的上万清军只抵抗了一日即作鸟兽散,滑天下之大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