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被视为开元盛世最后忠直、清明的宰相。(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相者,原为辅助之义,后引申为辅助国君,管理国家政事者称为相。何谓贤相?或曰,在相位之治世名臣者;或据《荀子.富国》云:“若天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餧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中国数千年来,朝代更迭,贤相辈出。
张九龄(西元678~740年),又名博物,字子寿,諡“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作为唐代开元贤相,他为政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被誉“曲江风度”,遗风惠及后世。同时,作为一代文宗,张九龄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远见卓识的开元贤相
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左补阙等职。
开元十九年(西元731年),唐玄宗召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又隐伏著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上书唐玄宗李隆基,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扶持农桑,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重视地方官人选,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不循资历,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提出恢复府兵制,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权,并觉察到安禄山的野心,提请唐玄宗处置。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张九龄都积极推行务实,并且具有远见的改革。
在主理朝政时,张九龄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斥退使者,据理力争,从而平息宫廷内乱,稳定政局。
正直的宰相
虽然才德过人,但是张九龄这个宰相却当得异常艰难。原因是当时承平已久,唐玄宗沉湎酒色、怠于政事。张九龄又是个极为正直的宰相,事无巨细均据理力争,与被小人包围的唐玄宗形成冲突。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但是,张九龄的正直敢言多次惹怒玄宗,再加上李林甫的有意陷害,玄宗终于疏远了他。
唐玄宗曾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张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又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史书上说张九龄“尚直”,敢于坚持正义主张,不因个人私利,也不因屈于权威而改变主张。从张九龄一生行事来看,他的确具有这种品格。
张九龄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西元740年),张九龄病逝于韶州曲江。
文采过人诗意超逸
张九龄为相时期的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和维护“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天宝十四年(西元755年),安禄山联合心腹史思明等公然叛国,强大的唐朝自此进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逐渐走向衰落。唐玄宗仓惶逃往四川,终于想起了贤相张九龄是何等忠直,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不禁老泪纵横,写下一联追忆并忏悔:“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唐玄宗派使者去张九龄的故乡韶州祭奠他,并厚赏了他家人。此时距离张九龄去世已经有十五年了,可见张九龄英明有决断,先知先觉,做出了正确的政治预测。
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张九龄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等都作有颂扬他的诗篇。作为一位在诗歌方面成就颇高的诗人,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独具“雅正冲淡”之韵。在唐代诗歌中,他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他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句可谓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张九龄可谓是以其丰沛的诗文、正直的人性、超群的鉴识、为官的清廉立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