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电视剧《虎妈猫爸》热播,关于家长教育方式的问题再次引起热议。
古代的“虎妈猫爸”
其实,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探究著教育方式,电视剧中的“虎妈”、“猫爸”的形象古已有之,此文就带领大家一起看看宋朝父母的教子良方,以古为镜鉴,或许对您有所启迪。
我国古代信奉“棍棒下出孝子”,因此对待孩子往往是非常严格。清代张履祥说:“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但是一般情况下,严父慈母的情况比较多见。
打孩子要从舜说起,舜的父亲就很严格。舜犯了小错,他爹就用拐杖打他,舜就乖乖忍着。而一旦动了大家伙,舜就赶紧逃开了。
再比如那位放牛画荷花的王冕,幼年丧父,但有个好母亲,她不忍心强迫儿子,给了儿子很大的自由,既不要求他发奋读书、也不要求他赶紧赚钱。于是王冕每晚去寺庙里坐在佛膝上,照着长明灯来看书,终于成了一代大儒。
宋代“虎妈”频出
但是在宋朝,情况却不是这样的,那是一个“虎妈”频出的时代。为什么宋朝的虎妈层出不穷呢?
原因一,宋代的母亲已经认识到溺爱孩子的后果,司马光的母亲就曾经说过:“作为人母,不患其不慈,而患其只知爱而不知教。古人说得好:‘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子女成为大奸大恶之人,甚至被判刑、杀头,这不是别人唆使的,正是母亲纵容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小时候喜欢飞鹰、走狗的寇准,被严厉的母亲用秤砣砸伤脚面。这一砸,让寇准翻然醒悟,从此开始发奋苦读,终成一代名相。
原因二,地位的提高,使宋代的母亲读书识字,有能力督促孩子学习。苏轼的父亲苏洵常年在外,母亲程氏自然就担负起教导苏轼读书的任务。一天,母子俩读东汉《范滂传》,苏轼对母亲说:“我想做范滂这样的人,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作范滂,我怎么就不能作严格教子的范母呢?”
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郑氏守节不嫁,亲自教导欧阳修读书学习。由于家中贫困,买不起笔墨纸砚,母亲就叫欧阳修拿芦荻在沙地上练字,后来欧阳修不负母望,官至副宰相。
与之类似的还有真德秀的母亲吴氏等等。她们已经深深懂得,教育孩子仅靠“母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感情、靠能力、靠威严。
母亲若是家中地位尊贵,性格要强,那么对儿子的要求也会更严格。(图片来源:Pixabay)
原因三,家庭背景也是造就严母的基本条件。家中地位尊贵的母亲,性格也更要强,对儿子要求也更严格。一门出了两个宰相、一个将帅的陈省华一家就是这样典型的例子。进士出身的父亲陈省华忙于政务,教育三个儿子的任务自然就落在母亲冯夫人的身上。于是冯夫人便一手握棍,一手持香,夜夜陪读。一边严加督促,一边焚香祈告。
“二十四孝图”中的“冯母烧夜香”,说的就是冯氏陪读的故事。正是在母亲的棍棒下,大儿子陈尧叟、小儿子陈尧咨考中状元,二儿子陈尧佐考中进士。陈尧叟、陈尧佐后来都官至宰相,陈尧咨则被任命为节度使,相当于将帅。与冯夫人相似的还有南宋士大夫楼钥的母亲汪夫人。所以,“庄重有家法”,“教子甚严”,也是宋代严母的典范。
聪慧温和的“猫爸”
前面提到了苏轼的母亲程氏可谓是十足的“虎妈”,和电视剧里演的一样,这苏洵老爷子就是十足的“猫爸”啦,温和但聪慧。
在苏家,苏轼无疑是代表人物,不过论对苏家团队崛起的贡献,苏洵是最大的。传说中苏轼、苏辙小时候都非常调皮,不喜欢读书。苏洵用了许多办法,都不见效。后来他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当两个儿子在玩耍时,他就躲在一个他们看得见的角落看书。两兄弟好奇,跑过来看老爸偷偷摸摸在干什么。苏洵每每故意慌慌张张地把书藏起来,于是苏轼兄弟更好奇了,想方设法偷老爸的书看。由于本身天资聪慧,他们渐渐都迷上了读书。
苏洵善于利用青少年逆反心理,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儿子把读书当成乐趣,这种思路更为科学,效果也更为理想。也许因为中国人在教育上推崇“严”,不太喜欢“慈”,苏洵这位慈父在教育界没有赢得多少名气。
宋朝的“猫爸”不只苏洵一个,范仲淹也深通此道。他的次子范纯仁要结婚,他想父亲乃一大官,理应大操大办,于是托其兄进京让父亲采购。范仲淹看了长长的购物清单,眉头紧锁,心想:我家历来清廉简朴,岂容后代如此奢侈。于是,提笔在购物单上写到:“一人站着一人卧,两个小人地上坐,家中还有两口人,退回姣儿细琢磨”。范纯仁接过清单仔细琢磨,理解了父亲的意思,决定简朴办婚事。没有严词拒绝,没有暴跳如雷,一首小诗,解决问题,这位“猫爸”还真是四两拨千斤。
其实古人很讲究平衡,不论是太极图案还是家庭关系,除了极端家庭,一般父母总会有一个扮演着虎、一个扮演着猫,这就是动态平衡。严父慈母或者严母慈父,这也是古人的智慧所在,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