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指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有:“礼以节人,乐以发和。”《礼记》有:“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仪礼》、《周礼》、《礼记》,并称“三礼”。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从祭祀之礼、君臣之礼、王制禄爵到长幼之礼、乡饮酒礼、婚丧之礼等等,再到服饰、饮食之礼乃至很细微的举止、进退、先后,无不包罗并收。正如孔子所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意思是说,人的立身处世都离不开礼。
家国天下,无不循礼。《礼记》上说:道德仁义,无礼不成;教育训导,整饬民俗,没有礼就不能完备;争讼的是非曲直,没有礼就无法判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没有礼就无法确定;学习做官的本领和学习六艺,如果无礼就不会亲密;百官在朝廷上的班位,将帅的治军,官员的到任履行职务,没有礼就无法体现威严;祷祠祭祀,供给鬼神的祭品都有规定,不按照礼数就显得内心不诚,外貌不庄。所以,君子恭敬、节制、退让来显示礼。鹦鹉虽然能学人说话,但终究还是飞鸟;猩猩虽然也能说话,但终究还是禽兽。如果作为人而不知礼,虽然能说话,难道不也是禽兽之心吗?正因为禽兽不知礼,所以才父子共妻。所以圣人制定了一套礼来教育人,使人人都有礼,知道自己有别于禽兽。
“礼,体也”
礼的正体字是“禮”,从示,从豊( 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履、足所依也。引伸之凡所依皆曰履。《徐铉曰》五礼莫重于祭,故从示。豊者,其器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体也。而体的正体字是“體”,从骨,豊( lǐ)声。《说文》曰“总十二属之名也。”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说白了就是身体四肢和面部的意思,礼(禮)和体(體)都是从豊,表明人的身体原本就应该符合礼节。所谓五体投地。正是一种礼节。指双膝双肘及头五处着地,是古印度敬佛的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以礼知兴亡
春秋《左传》史书中经常有关于“礼”与“非礼”的记载。如《左传》记载,“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夏季,鲁僖公和宰周公、齐桓公、宋桓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葵丘会见,重温过去的盟约,同时发展友好关系,这是合于礼的。齐桓公修礼于诸侯,终成春秋霸主。
齐女文姜被刘向与末喜、妲已、褒似等一同列入《孽嬖传》。《左传》批评齐僖公送女儿去鲁国出了国境是“非礼”,殊不知,她与哥哥齐襄公私通。后来她引祸杀了丈夫鲁桓公。文姜无暇顾及儿子庄公的婚姻大事,在文姜死后才娶齐女哀姜为夫人,“庙见”(参拜宗庙)前把柱子用大红刷了,椽子雕刻成花纹,置“非礼”与“侈,恶之大也”之谏于不顾。庄公死后,“鲁难未已”,哀姜和庆父串通先后杀了储君和闵公。后来,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平定了庆父之乱(庆父自缢),子孙以他的字命氏,称为季孙氏,在鲁国执政。季孙氏后来简称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百姓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
孔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孔子说这是不能容忍的。
马融注:“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马注季氏为季桓子,刘氏《正义》等各注,据昭公二十五年左氏及《公羊传》所记载,应当是季平子。又《汉书刘向传》,谓季氏八佾舞于庭云云,卒逐昭公。是季氏即指平子。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
季康子要讨伐鲁国的附庸国颛臾小国,当时已是“陪臣执国政”。《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说:“天下有道,制礼作乐,军事征伐,由天子作决定;天下无道,制礼作乐,军事征伐,由诸侯作决定。由诸侯作决定,大概传十代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由大夫作决定,传五代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由卿、大夫的家臣来掌握国家的命运,传上三代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不会落在大夫手里。天下有道,黎民百姓就不议论朝政了。”
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三桓:即鲁国的“三卿”:季孙氏,叔孙氏,孟孙(即仲孙)氏。孔子因此告诉冉有、子路,依据历史规律和富贵不过五代的道理,三桓的子孙——就是季家三兄弟的问题,马上要出来了,不必等到出兵去打别人,本身就要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