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万民之上的帝王,无论是治理国家政事或宫闱琐事,都非易事,那需要熟练人情世故的丰富经验与卓越的人生智慧,否则缺乏周密思虑来布局,端靠权威武力或放任无为之道,都是行不通的。正因为治理国域实在是太难了,因而在后世评价中,享有清高盛誉的帝王,实属少数,有的甚至是评价不一,非单一观点就能论断。同时兼具“软弱无能”、“聪明睿智”、“受道家思想影响甚深”的唐睿宗即是一例。
唐睿宗李旦的评价不一
提及大唐,最好的印象莫过于治世明主李世民开创了千君莫敌的贞观之治。可是提及武则天称帝至唐睿宗时期,就不禁会联想到“李、武两姓夺权”、“韦党谋逆”、“太平公主气焰嚣张”等事件,因为这些宫廷斗争,导致唐室发生了一段又一段纷争与动荡。在这时期的臣子,若没有选边站并有力地出声,那就会隐没在这段历史纪录中。一旦做出选择,就会希望依附的对象、寄托信任的主人能在宫廷中逐渐稳固地位,掌握大权,引领臣民。可是,当敌对的势力都势均力敌,甚至是有一方声势凌驾在君王之上时,那后人评说时,就往往不是凭借一两句话就能判论,甚至是综看整段历史亦难推论出一致的评价。
提及唐睿宗李旦,会让人联想到“一门五帝”,与其最有名的典故“三让天下”。李旦被后人评为聪慧且沉着地避过武则天打击政敌的肃杀时期,且在皇妹太平公主与三子李隆基明争暗斗之际,适时有度地协助儿子继位为唐玄宗。但后世评价亦说他过分享乐,在节日时总爱大肆铺张庆祝,又无能处理朝堂政事,一味软弱地对太平公主言听计从,导致政治一片混乱。唐睿宗就是这样拥有尖锐对立的评价之君。
身处动荡唐宫的李旦
根据《旧唐书》载:“及长,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
我们可知李旦的性格属谦恭好学的文人性格,宫廷的动荡与阴暗绝对让他颇多感慨与悲痛。李旦曾经历了武则天将即位不到两个月的唐中宗废为庐陵王、自己被武则天扶位为唐睿宗后,又在载初元年(690年),被降为地位不稳固且低于太子的“皇嗣”。可是,身为皇嗣,可不代表免于祸害。
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户婢团儿为太后所宠信,有憾于皇嗣,乃谮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为厌咒。癸巳,妃与德妃朝太后于嘉豫殿,既退,同时杀之,瘗于宫中,莫知所在。德妃,抗之曾孙也。皇嗣畏忤旨,不敢言,居太后前,容止自如。团儿复欲害皇嗣,有言其情于太后者,太后乃杀团儿。”
韦团儿虽诬告皇嗣妃与德妃,但若无酷厉无情的武则天暗中允诺,二妃岂能被杀。(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武则天宠爱的韦团儿居然诬告皇嗣妃与德妃,而不希望皇嗣身边有强大的名门望族之后妃存在的武则天,居然借此翦除家族势力。在长寿二年(693年),皇嗣妃刘氏(肃明皇后)与德妃窦氏在朝拜武则天后被杀,不知尸骨埋于何处等事。
不敢多言且容止自如之因
皇嗣李旦面对两妃突然被杀,即使悲怆却不能表现出来,只能“畏忤旨,不敢言,居太后前,容止自如”。虽说武则天后来杀了欲危害李旦的韦团儿,但谁敢断言李旦的处境就能永久平安呢?李旦自己一定也只想自保与护佑随时会受到牵连的儿子们。
如果李旦真敢,且真能多言,真能成为武则天眼中容得下的一粒沙吗?在权力面前,再仁慈的人都会变得残酷。更何况武则天又是为了巩固权力,不顾大唐出自于李氏,而持续肃清大唐李氏,摧残王室甚为心狠手辣的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皇子,绝对明白武则天的实际意图,在眼见李氏纷纷遭到气焰高涨的武氏所斗倒时,是不会莽撞开口劝阻与大动作地实际行动的。即使自己是武则天的亲子,难道就绝对能幸免于难吗?
虽说武则天培育了来俊臣及周兴等众多酷吏后,令唐宫弥漫一片惊心动魄的酷厉告密氛围时,李旦能全身而退,实属不易。但可别忘了,李旦可是在这段期间遭遇过被告有意谋反,后面临亲随都在被酷刑逼供后而承认谋反的艰险境地。虽说他最后幸得太常工人安金藏剖腹,以示皇嗣无异谋之径而脱险,但武则天不再多加追究与任由人诬告皇嗣,再起波澜,多少与李旦屡屡展现的“恭俭退让”有莫大的关系。
这些令人悚惧万分的历程,怎不影响人的心智与性情呢?软弱无能,真诠释得了李旦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