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体经济基本面“脱实向虚”。(图片来源:维基共享资源)
【看中国2016年11月2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的上市公司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的现象,显示出了当前中国经济最为扭曲的一面,即整体经济基本面“脱实向虚”。10月30日,中共政府网站发文再次提到了要警惕“脱实向虚”,这也是自10月10日以来,官方媒体对此的第四次发声。原中国央行的官员透露了实情,这将成为货币政策新考量。
中国经济最为扭曲的一面
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76家上市公司发布房产交易公告,其中包括出售或处置房产、转让房产、购买及投资性房产、涉及到房产的关联交易、房产抵押等等。上市公司“扎堆”卖房有一些是为了保业绩,还有一些是为了保壳。当其主业产生的收益被“炒房”远远抛在身后时,一切经济转型都是空谈。
一方面,“炒房”带来了超高收益,诱导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抽离出来,流向房地产市场,导致资金“脱实入房”的出现,进一步恶化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A股有1305家上市公司投资房地产。
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的高涨,会进一步抬高个人创业、企业创新转型的租金以及其他成本,抑制整个经济体的创新发展动力。
三周四次发文示警 官媒在急什么?
10月30日,中共政府网站发文再次提到了要警惕“脱实向虚”。这也是自今年10月10日以来,官方媒体对于警惕资金“脱实向虚”第四次发声。
文中提到,过去中国经济增速很高,资金投入各行各业都有不错的利润;而如今投资的整体回报率出现下降,资本的稀缺性不再突出。在此背景下,资本容易“脱实向虚”,进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此前,新华社旗下的经济参考报发文称,抑制房地产泡沫考验政府智慧。文章中提到了一种现象就是“脱实入虚”,指的是在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情况下,并没有将资金源源不断地引入实体经济,而是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金融市场。这种情况的出现造成了实体经济增长乏力,也使得经济增长并不靓丽的情况下,股市、楼市等却异常火热。
这一现象的升级是在今年9月,伴随着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出售房产来获得收益实现业绩增厚、扭亏甚至保壳后,楼市之热与实体经济之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共党报人民日报10月10日发表文章提出,资金大量涌向房地产行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实体经济难以创新发展,进而导致就业减少与收入降低,而炒楼并不创造就业,彼此的影响无法抵消。住房的本质功能还是居住,房价虽说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但最终是靠不断聚集的人口作支撑。丧失了实体经济的吸聚效应,城市人口最终会外溢,楼市暴涨可能是一场虚假繁荣。像早年的鄂尔多斯,现在的东北多数城市,都曾经或正在经历这样的重创。
分析人士认为,官媒的文章显示出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陷入两难境地,随着人民币不断贬值,大量资本想方设法逃出中国,中国央行也在回收流动性。而实体经济仍不振,降准和降息释放出来的资金进入楼市,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挤出效应。
中国货币政策的新考量
原中国央行官员也透露出中国央行现在的窘境。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新的不可能三角”。
“不可能三角”即通常所称的经济学术语“三元悖论”,用于阐述一种宏观经济政策状况。管涛在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时解释说:我们不可能同时既要保汇率,又要保外汇储备,还要搞开放。
这或意味着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在抑制资产泡沫的同时还得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且还要应对汇率的变化,那么其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作出新的平衡。
10月27日,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在官媒发文称,中国资金“脱实向虚”有所加重,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增加,推高了资金成本,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等金融属性较强的行业,加剧了资产泡沫,累积了系统性风险,这既不利于实体经济也不利于金融健康发展。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