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钩沉】北京轶事和故事(二)(组图)

忆海钩沉系列文章之十

作者:园丁 发表:2017-03-08 00: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忆海钩沉】北京轶事和故事(二)
北京永定河上游有两个支流,北面的是洋河,南面一支是桑干河。(网络图片)

接续〈【忆海钩沉】北京轶事和故事(一)〉一文

三、北京的水系变化

人类生存离不开水,人类的社会发展也与水密切相关。大家知道,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低格里河,幼发拉底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黄河流域孕育了华夏文明,也叫中华文明。现在我们谈北京的往事,也与黄河水系有关。

前面我说过,北京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其实,从地质学上看,北京的冲积平原是在古黄河流域的下游。黄河由于从上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到出了黄土高原以后,在平原地区,河道加宽流速变慢,于是泥沙便沉积,乃至淤塞河道,加高河床,到雨季,从上游徒涨的洪水,就冲毁堤坝,造成黄河下游决堤泛滥成灾。因此黄河在远古时期,曾经有无数次泛滥和多次改变河道。北京平原就是古黄河及的永定河的冲积平原。

当我们打开北京地图,可以看到城内从北往南有积水潭、后海、什刹海、北海、中南海、骑河楼、筒子河。南城有金鱼池、龙潭湖、陶然亭。城西有紫竹院、玉渊潭。北城外有苇子坑、沙滩,城东面有水碓子、青年湖等。它们都是与古黄河及永定河河流改道形成的湿地水泊。由此可见,明清时北京城是在永定河故河道上的冲积平原上建立的一个城市,这些湖泊虽然有的是后来经人工改造而成的,但是,它们都是处在远古时期形成的湿地上,是水脉相通的。我还记得五十年代初的海淀,到处有自流井,101中学内的泉水流出成河,玉泉山的泉水,流经昆明湖,又出来,经海淀镇时水流仍然清晰见底,明清皇宫内吃的京西稻,就产于颐和园外面的稻田。高粱河的水一直通到护城河。安定门外的庄稼地除了菜地,就是看不到边的稻田。

之前我的文章还提到,北京的北面是燕山山脉,西面是太行山脉。水往低处流。在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有大大小小的无数河流汇集流入和流出北京地区,这些成系统的河流(包括人工开挖的运河、渠道),在水利学上有个专业名词,叫水系。

北京地区有多少河流哪?大约有二百多条。如果按水系划分,北京的天然水大致有五大水系。即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蓟运河水系。

永定河的河道,就是远古时期黄河下游的故道。永定河上游有两个支流,北面的是洋河,南面一支是桑干河。洋河上游有三个源头,就是发源于内蒙高原的东洋河和西洋河,南洋河发源于山西省阳高县。东西南三条河在河北怀安汇集成洋河,向东流。在张家口以南有清水河和洪塘河汇入洋河,在宣化盆地,又有其他支流汇入,在这以下就叫永定河了。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向东北方向流,经大同盆地有御河及浑河汇入,向东流入河北省,在北京怀来县与洋河、桑干河、妫水汇合后称为永定河。

永定河在古时还有几个名称,即浑河、浑水、芦沟水、无定河等。永定河在北京范围内曾经多次泛滥改道。在商代以前河水流出西山以后,经今日的八宝山向北京城方向流,经过今日的昆明湖再入清河,走北运河一带入海。到西周时,永定河驻留在今紫竹院一带,再经萧太后河和凉水河入今北运河一线入海。自汉朝到隋朝,永定河转移到今日北京城南,由石景山向东折,经马家堡和南苑之间继续向南流,再经凉水河和北运河入海。唐代以后,永定河在卢沟桥以下分为两支,东南支仍走马家堡和南苑之间。南面一支沿凤河流动,然后逐步西摆。后来南支成为主流。到清朝康熙帝时筑堤治理以后,改名永定河,它的河道才稳定下来。(写此段参考了尹钧科文章《历史上的永定河和北京》)

大清河上游有两个支流,北支叫拒马河,古时也叫涞水,在金以后才称今名。拒马河源于河北省涞源县,向东北方向流入北京房山县,流经房山西南,流出北京以后,流向河北省涿县。大清河有两个支流,就是大马河和小清河。拒马河流域是北京猿人的故乡,也是北京最早的建城地址,西周的燕都城就在今日琉璃河一带。

北运河水系,河的上游是温榆河,发源于北京境内。它汇集了昌平境内北山,西山诸多河水。如东沙河上有德胜口沟,锥石口沟,老君堂沟。另一支流北沙河在元朝时叫双塔河,在古代它曾经是漕运河道。

潮白河水系,潮白河有两个源头,即潮河和白河,潮河位于北京东北,源于河北省丰宁县,由古北口流入北京密云县,因水流急,其声如潮而得名。进入北京境内西折向南流在密云城西南与白河汇流后方称潮白河,流入密云水库,密云水库将其分为上下两段。白河发源于河北省清源县山区,在怀来入汤河古时称沽水,明朝筑有古河堤。

蓟运河,上游有二,一为川河,一为沟河。沟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山区,向南流经天津蓟县北转向西流,进入北京平谷县然后纳入错河和金鸡河再向南流出北京,在河北省九龙口与斗河汇才称为蓟运河。

除了以上五大水系,北京的天然水形成的河流还有凉水河、凤河、清河、万泉河、莲花河、泡子等。莲花池位于卢沟桥东北,古时是金中都的重要水源,在金中都的北苑,当时水域面积很大,金以前是黄河故道留下的一片湿地(沼泽地)。金以后,都城城址向东北移,这里逐渐荒废,莲花池面积逐渐缩小。到现代,莲花池的水域已经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了。

除了天然水系,北京还有人工开挖的运河、河槽、灌溉渠、排水系统等。北京的人工水道多的数不胜数。在此只能举例说明。

北京最早的水利工程,是在三国时期魏国守将刘靖在金石景山附近的永定河建的庆陵堰,在这个拦水坝以东建有厢渠,使永定河水沿八宝山北向东流,在蓟城北导入高粱河。

高粱河本来是自然河,发源于现在的紫竹院。但是历史上对它的改造最多。在金代挖通了海淀地区台地,引玉泉山水入紫竹院,扩大了高粱河的上游水源,在紫竹院形成蓄水湖。在辽以前发源于紫竹院流入积水潭一带的河称为高粱河。金以后改名为皂河,也叫高良河,元朝时郭守敬引白浮河水入瓮山(今颐和园万寿山)泊(今称昆明湖),使之与高粱河沟通,高粱河下游引入积水潭,西折南转,至西门入都城南汇积水潭,经过中南海,东南出文明门(崇文门),进入通惠河,直至通州,在高丽庄入潞河(白河),惠通河沿河建闸几十处。可使来自大运河的粮食,物资,一直由水路逆流而上直达大都。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过积水潭,见舢舻(zhulu)碧水,盛况空前,遂定名通惠河。元末清初白浮泉干,清乾隆年间将香山诸水引入高粱河,并疏浚了玉泉山到昆明湖一段(即现称北长河)使之成为皇家游览西郊的御用水道。高粱河在明朝也称通惠河。到清朝,又称为长河。北长河是指玉泉山至颐和园之间的这段河道,它源于玉泉,流入昆明湖。流出昆明湖的水,再经流入过今日紫竹院的南长河,然后流入城内的三海(什刹海、北海、中南海)。1965年以后修建京密引水工程,长河的部分河道被京密引水渠占用。

其实早在隋朝,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最北的终点就是积水潭。到元朝郭守敬是进一步疏通和开辟新水源引入通惠河。

到过北京的人可能听说过万泉河、清河、小月河、南旱河,北旱河等这些地名,其实都是北京的一些河名,万泉河与位于海淀,始于万泉庄,流经海淀镇西与今日的西颐路平行,经北京大学、圆明园,沿清华西路流入清华园(清华大学内),再向北穿过京包铁路流入清河。清河是北京城的主要排洪渠道,水源是沿北旱河汇入的北京西山泉水或下游山洪,或沿北长河在安河桥汇入的玉泉山水。清河流经圆明园,清河镇在立水桥东面汇入温榆河。小月河是清河的支流,源于德胜门外关厢,沿德昌公路向北经马甸,清河镇汇入清河。南旱河位于海淀西南,起自香山路,顺公路而下,到万安公墓向西南流,经小屯新桥,穿越首都机场路,到南平庄转向东南入永定河引水渠。这是条季节性河,下段河道是永定河故道,南旱河在1964年才与京密引水渠连通。北旱河源于香山樱桃沟和玉泉山,经龙门西南向下流,经四王府、娘娘府、青龙桥、于安和桥下流入清河。北旱河是游人从香山到卧佛寺,樱桃沟花园的必经之河道。曹雪芹故居就在附近。

【忆海钩沉】北京轶事和故事(二)
北京城内的小河沟。(网络图片)

北京紫禁城外的护城河叫外筒子河,外筒子河全长3.5公里,从表面上看,它是由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四段组成的,其实它们是连通在一起的,在西华门和神武门门前的路面下,各有涵洞将四部分连通。筒子河的水源来自积水潭。外筒子河与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以及内筒子河是相沟通的。内筒子河水在神武门西北的角楼城墙下面有进水闸,由一条南北直长的地道,穿过城墙转入紫禁城内才改为明沟,即内筒子河(也叫内金水河)。内筒子河上有内金水桥。内筒子河不单是为美化宫殿而修,而且它担负着排水重任。每当雨季,紫禁城内的雨水最终都汇入内筒子河,再流入外筒子河,外筒子河的水汇入菖蒲河排出。紫禁城的排水系统设计的非常科学,无论多么大的暴雨,都不会给皇宫造成水患。当你参观故宫时,你仔细观察一下那宫殿外汉白玉石栏杆外的那些雕塑精美的龙头,龙口中都有排水孔,这龙头就是大殿屋顶汇集的雨水,暗排水管道的出口。

菖蒲河又名金水河,位于天安门东侧,它是皇城中外金水河的东段,因当年河中长有菖蒲而得其名。它是皇城水系的组成部分,这段河水由元朝时西苑中海太液池南端流出,折向东南,经过天安门前面,再沿皇城南墙北侧向东汇入御河。在中共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后,菖蒲河被填平改成街道,民居沿皇城而建,极不文明。2002年以后又被当局恢复,并开辟为菖蒲河公园。

北京的水系,就其功能分,首先是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其次是运河,它还承担运输粮食和物资的重任;再就是农田水利工程,大量的排灌渠道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还有许多河道沟渠是排水防洪用的。下面举例说明:

向城市供水,前面说的修庆陵堰是一例。时间在公元250年。这一引水道,后来经历代修整疏导仍然延续使用。到元建大都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原来的向城市供水渠道已经不够用了,在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忽必烈的谋士张文谦,向忽必烈推荐郭守敬谋划燕京的水利建设。郭守敬建议开引玉泉水以通漕运,改年建漕运河渠司,由郭守敬主持兴建水利。至元二十八年(1292年)完成了前面说的引温榆河上源白浮泉水至瓮山泊的水利工程,供元大都城市用水。

北京的漕运,也就是运河运输,在金大定四年(1164年)已经开凿了北线运河。到元代至元十六年改建为坝河,在河道上修建了七座拦河坝,实行分段运输。也就是说用拦河坝提升两个坝区间的水位,使运输船逐步爬高,达到由河流的低水位向高水位运输粮食和物资的目的。当时坝河的最大漕运量达到110万石(音dan,计量单位)。坝河漕运一直使用到元朝灭亡。这里的漕运,到明朝,已经废弃,现在的坝河,只是那时的遗迹。

南线运河,在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开金口河渠,自金口(今石景山麻峪)引永定河水入渠。经车箱渠故道,流经中都城北,再径直东下,穿过通州北,注入白河。此段河道虽然开通,但是由于浑河(永定河)水含泥沙量太大,致使河道淤塞,不能通船。1205年开闸河,水源改用白莲潭(今积水潭、什刹海)的清水。但水流量不大,勉强用了十来年。后来郭守敬修了通惠河,增加了水源,在下游河道建了二十四座河闸,严格控制水量,将流入北运河的河口下移,才顺利通航。元代的船只可以沿着通惠河驶入大都城的积水潭。当年积水潭是最终码头。漕运量最高可达200万石。明朝以后,水源枯萎,通惠河便缩短到东便门外,但是航运一直不很通畅,经明清两朝不断维修一直使用到20世纪初。

说到漕运,在北京平谷县还有一条泃河,它是蓟运河的支流。泃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山区,流经平谷然后汇入蓟运河。沟河自战国时就已经开通水运,到明朝永乐年间鼎盛。民国初河道又加深。在平谷境内设寺渠,芮(rui)营,英城三大渡口,大船载重可达10吨,是平谷与外地通商的唯一航道。到1939年公路开通后,泃河水运才逐渐退位。

积水潭在辽金以前是一片巨大的荒芜沼泽水泊,当辽金时代在今日的北海挖太液池,建琼华岛,建瑶屿仙阁,建庙宇时,积水潭一带已经有人开辟水田种植水稻。元灭金在建设大都城时,皇城内的水域只包括太液池、中海、南海。而北面的皇城外湿地虽说是大都的一部分,但是并没有开发。仍处于天然沼泽水泊状态,蒙古人管它叫海子,海子的水是来自西北山区的泉水这些泉水先汇集成七星泊(今昆明湖),然后从西北向南流入紫竹院再经动物园到元大都西城墙,再流入海子。海子的水穿过皇城北墙流入太液池(北海)、中海、南海,再向东南方向流去。海子的水还有一个出口,就是通过万宁桥处的石闸向外流出。元朝时为了使经过京杭大运河运来的粮食,物资能直接通过水路运到大都城内,郭守敬指挥开挖了通州至海子的河道,并设十处闸坝,通过闸坝调节水量,使漕运梁船可以逆流而上到达海子。为了使海子能停泊更多的船只,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引昌平白浮泉水入海子,增加水量提高船的吃水深度,二是扩挖和深挖海子,将挖出的淤泥堆积两岸或运往琼华岛堆积,在海子的西北岸(今积水潭西北角)建码头。郭守敬修建的这段从大都海子至通州的运河,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开通后,促进了海子码头附近地区的开发和商业的发达,于是货栈、旅馆、酒楼,集市贸易相继建立,相当繁荣。元以后,海子水源减少,海子面积逐渐缩小。明朝建北京时,又将北城区南移,向东扩建的皇城时将通惠河的一段包括进去,于是通州至都城的水路中断,加上几十年通航,泥沙堆积淤塞河道,通惠河基本上废了。加上海子周边盖民居,王府商铺酒楼等填海造地,使原来连在一起的海子,缩小为三个水泊,就是今日的积水潭、什刹海、荷花塘。明代以后北京西郊山泉水量逐渐减少。使积水潭水量大减,原来的河道,有的已经被建筑物掩盖,比如现在的柳荫街,什刹海体育馆都是建在原来通惠河的河道上的。

农田水利,历史记载早在东汉时渔阳(今密云,顺义)太守张堪(kan)曾经开稻田八千顷;三国时期建戾(li)陵堰引水灌溉农田;前面已经提到金时,就引永定河水灌溉农田。到元朝禁用永定河水灌溉农田,但是仍有农民私开水渠灌田。

城市防洪与排水。防洪历代都以治理永定河为主。永定河堤防始建于元。清康熙年间系统的整治永定河下游的河道,在左岸筑堤,右岸分洪。排水工程自元大都建城到明扩建,已经形成以内城干河与护城河相连通的一级排水干渠。另外在主干大街的两侧均有二级排水干渠,以下分支是其他街道和胡同有地下排水沟与二级排水干渠相连通。在当时,基本可以解决城内的雨涝排水。到明朝以后,这些排水系统严重失修,成为民国以后的旧北京一大问题。读者有人可能看过老舍写的《龙须沟》小说,说得就是旧北京天桥一带的往事。

说到北京的水源,在北京城的外围还有几个大型的水库,都是中共建立政权后修建的,其中以密云水库最大,其次是官厅水库、怀柔水库、海子水库、十三陵水库等。密云水库1960年建成,上游是潮河、白河,水库容量为41.9亿立方米,水库以下是潮白河。官厅水库1954年建成,上游是永定河,妫(gui)水,下游为永定河,库容量41.6亿立方米。海子水库1960年建成,建在泃河上,库容量1.2亿立方米。怀柔水库1950年建,上游是怀九河、怀沙河,下游为潮白河,库容量1亿立方米。十三陵水库1958年建,上游为东沙河,库容量8100万立方米。官厅水库由于上游大量污水排入,库内水质已经不符合饮用。密云水库是北京市最大的唯一的饮用水源供应地。

老北京居民的饮用水在没有自来水之前,是靠井水。元大都有10万居民和军队,包括宫廷用水都是打井取地下水。光绪年间内外城有土井1245眼。1920年北京建立自来水公司时,建立的第一个水源厂在东直门,水源井29口。日供水量仅5万立方米,只能供王公贵族。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还有人力运水车,他们是送水卖水的劳动者。中共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加以及工业发展,城市用水供不应求,促进自来水公司发展,同时,各大企业,机关团体,大学都自己打机井,建水塔,以解决用水问题。到2006年,北京自来水公司有水厂19座,日供水量达293万立方米。年供水7亿多立方米。由于过量开发地下水资源,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许多浅层井干枯,机井出水量减少。在八十年代,北京市民用水出现危机。直到1990年北京自来水公司第九水厂建立后,北京的自来水荒才得到缓解。这个厂以密云水库为水源,在密云水库和怀柔水库建取水厂,通过输水管线将水输送到第九水厂再进行工艺处理,使水得以净化达到饮用水标准。



责任编辑:李云飞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