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总是有一种遗憾和愧疚,觉得没有照顾好我们。那个时候她们只知道干“革命”,不知道管孩子。偶尔她带我梳洗一次头发,换一套新衣服,那已成为我永生永世难忘的记忆。她说小孩子长得快不要买衣服,很快穿小了。初夏时,看到有小朋友穿上漂亮的白色连衣裙,第二天早上天转凉了,我执意穿上自己的小花裙子,遭到一顿吵骂。小时候,我还是一个“鼻涕虫”,兜里没有卫士纸搽鼻涕。有一次在梦中,看到一件又一件漂亮的衣服向我飞过来,感觉开心极了。母亲总是忙着上班,在我的概念里,母亲上班可能就是头朝下倒挂在遥远的天空?
如今,母亲说,庄稼不管毁一茬,孩子不管后悔一辈子。母亲说,那个时候的人都很傻。我问,那个时候的人都那么傻吗?母亲说,是,孩子锁在家里哭睡在门槛上也不管,上班时前辈们还训斥她们:你们居然还自己奶孩子(给孩子喂奶),我们都是把孩子奶出去(给别人)!共产主义要消灭家庭,自己的孩子成了“革命”的包袱,长征时期、延安时期都发生过把孩子送给当地老乡的情况,而且是组织上安排的,孩子一出世就被抱走了。然而,陕北老乡家里的条件非常简陋,超乎想象,不少孩子因此夭折。实质上等于遗弃孩子。
其实这种“革命”性不只是在延安时期和战争时期,一直到和平年代,这种意识一直延续并存在着,“革命”对于革命者来说,总是第一位的。否则就是政治落后,思想不进步。记得小时候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却是对一位“优秀教师”的质疑,有一篇报导赞赏她心系班里四十多个学生,而自己的女儿高烧多日,等她上完课再送孩子去医院时,已经太晚了,孩子留下终生残疾。年青的作者问,爱学生难道不能爱自己的女儿吗?明明知道女儿在发高烧,还要坚持去上一节课,这是一位合格的母亲吗?
母亲万千叮咛,无论如何要带好孩子,教好孩子。她说,教育学家说,孩子三岁之前是不能有大的挫折的。记得先师孔子曾经说过,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伦语・阳货》)这是也中国文化崇尚三年之丧孝道的道理。守孝三年,怀念父母的心情,一如父母怀抱抚养我们三年的心情。
孙思邈《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上”篇曰:“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从微至着,自少及长,人情共见,不待经史,故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由此可见,扶养小儿,怜恤弱小,体现的却是人生大义。
母亲说,原来不理解有的女士有了孩子甚至辞去工作,现在她理解了!我说,韩国和日本非常重视教育,女士成家后,一旦有了孩子马上辞掉工作,等孩子长大了才出来工作。她们都有很高的学历,是大学生、研究生,有人说这不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吗?但他们不这样认为,她们是把自己的学识和修养教给了孩子,等于间接为社会做贡献。这是真正的对民族、对社会负责。
有的母亲过早的送孩子去day care,孩子会有母子分离的焦虑,却得不到很好的安慰。据工作人员反馈,太小的孩子容易哭闹,不好管理。
身为人母后,我宁肯自己受累,也不会对孩子采取“愚民教育”,比如不抱,不让她接触新鲜事物等。我会给她自由,告诉她做人的道理;给她安全感,教他保护自己,呵护她的成长。孩子表现越来越懂事,懂得自律,爱帮大人干活,上幼儿园后也很快适应,老师夸她真的很乖。三岁后孩子越来越省心,只要熬过这头三年,亲子关系牢靠,家庭关系笃实。
实际上,由于先生工作压力大,听不惯孩子的哭叫声,而我自己也是疲倦不堪,孩子快三岁我才下决心彻底断奶。身边不断有人指责和笑话,我说美国的哺乳手册说了,哺乳是母亲和孩子二个人之间的事,别人无权干涉,哺乳时间长短是人家的自由。其实,我最佩服的还是莫言先生,记不清在哪篇文章中,他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小时候吃奶吃到七岁,坦言自己亏欠母亲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