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书也往往颟里颟顸,不求甚解。就算是看很多图片的杂志,有时也是略过很多讯息,不求甚解。(图片来源:Pixabay)
几乎人人都读过诗词,甚至会背诵个一两句千古佳句。可是,你有注意过诗词的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吗?像朱庆余为何为“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订定诗名为《近试上张水部》?他可是下了一个没有人看得懂与内容有何关系的标题呢!其实,这具备了唐代诗词惯用的双关意,里面自当有文人的小故事,待大家探掘。
读书若糊涂 难查双关意
读书对多数人来说是件苦差事,而我们读书也往往颟里颟顸,不求甚解。除了不去仔细研究词意、文意之外,连读书都会落字。国学大师钱基博让人敬佩的,除了勤奋治学到“于车尘马足间,也总手执一卷”,他更是持有“生平读书无一字滑过”的严谨态度。这种读书态度虽令人敬佩,却也让人畏步。毕竟,怠惰、慵懒、自豪于垂手可得的知识、不喜思考,是一般生活的常态。然而,我们总得偶尔提起精神来认真一下吧!
当我们在阅读文章或书本,碰着都读得懂的状况,固然很好。但有时候,我们也得细细叩问,真的都懂吗?或是说,有没有觉得哪里奇怪?举个唐诗的例子来说说吧!
我们小时候都读过诗词,甚至还背过不少。可是,除了了解诗词内容以外,就足矣了吗?有些诗词可能是令你想忘都忘不掉,甚至是会让你觉得它这一句就等同于中国诗词的精粹了。可是在背诗之前,你说不定会发现有些诗词的题目根本就看不出内容在讲什么,而且还与诗句内容无关。作者为何要下这样的标题来唬弄大家?这自然是有它的主因。毕竟有些意图只能借用双关来传递真意,不能讲得太直白、太清晰,这样不仅显得浅薄,失去了含蓄的美感,也同样的失去了文人该理所当然彰显出的“文墨水准”。
朱庆余试前赠双关诗
朱庆余在诗作《近试上张水部》中,即藉新妇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中,忧虑眉毛浓淡不合时宜的委婉新妇,实则是作者朱庆余的化身。《近试上张水部》又做《闺意 献张水部》,这首诗是知名文人朱庆余在参加进士考试的前几天,特意写下以交给享有盛名的主考官、担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朱庆余的主意是想知道自己写的诗作究竟符不符合主考官的胃口,所以才先借用新妇的角色,措辞委婉地阐述意图。
此诗的末两句实在经典:“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呈现作品让张籍先过目,并委婉地问声:究竟合不合他的意。
在考前先与主考官打个交道,此种风气在唐代很盛行,是唐代科举的现象。将自己满意的诗文做成卷轴呈给名人或高官,以利主考官能赏识自己,这是“干投行卷”。倘若数日后又再呈送一次,则为“温卷”。这种古人推销自己的“温卷诗”,亦称“干谒诗”,类似于现代人自我推荐的信函。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标题《近试上张水部》,就很好理解了。我们可以解释为朱庆余在临近考试前,先以作品来“诱惑”主考官。诗人蒋勋即于〈美学系列/画眉深浅 一首诗的两种读法〉持此论,认为朱庆余是先以作品会张籍,希望博得主考官的青睐。只是,不知道朱庆余是否暗自认为文采高到能接近审卷者张籍的水平,但因为他又有些惶惑、患得患失,因而在多方思量之下,将诗题定为“近试”了,是否又多了层双关意?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图片来源:大唐荣耀视频截图)
主考官张籍回赠双关诗
张籍收到朱庆余的作品后,细细品读,应当是甚为满意,否则就不会撰写内含双关意的七言绝句《酬朱庆余》来回复了: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首诗的诗意是:
镜子照映出越女妆扮后的美丽模样,
她自知明艳动人,却也因此更加深思起来了。
有的女子穿上齐地的丝绸却不受人重视,而这位越女唱的采菱山歌却足以拚敌万金。
张籍在这首诗作中,将朱庆余比拟为光彩摄人的越女。张籍表示,朱庆余的文采已经很好了,他自己虽然也明白这个事实,却反倒使他更添思虑。“齐纨未足时人贵”则是指,有一些人的作品仅是华而不实,虚有其表,因而并未获得看重。此句亦间接揭示朱庆余是真材实料的文人。尾句则是称越女(朱庆余)美妙的歌喉(厉害的文采),价值万金。
朱庆余呈上的双关意诗作实属良作,而张籍亦回赠内赞对方的佳作。两者都不愧为文坛的知名文人。不过,朱庆余呈现诗作给主考官的事情,虽然后来成为了文坛佳话,当然亦有人拿此事说嘴,毕竟考前献诗干扰了主考官的客观判断,这种以“诗”走后路的行径怎会受人夸耀。朱庆余此举是有意藉作品先获得主考官的注目以夺得俸禄,理当招来非议。
参考资料
邱燮友《新译唐诗三百首》(台北:三民,2000)
严家伟〈严家伟:诗味与含蓄——读诗偶得〉
蒋勋〈美学系列/画眉深浅 一首诗的两种读法〉
刘继兴〈钱基博是如何教育儿子钱钟书的?〉
张籍《酬朱庆余》(唐诗宋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