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作品中,有些问句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往往比直接说明,还要强烈。(图片来源:Pexels)
诗歌是一种饱含著作者丰富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由于诗人感情纯真而且炽烈,所以诗中常常有大河奔流的语言,以直抒胸臆;这样,在使用标点符号时,便多用感叹号(!)。又有的诗人,善于以极少的语言,来表达极丰富的思想,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在使用标点时,便多用省略号(……)。
符号带来的艺术效果
当然,用逗号、句号及其他标点符号,固属习见,但是,你可曾注意到,一首诗或全用问句,即全诗是由一个乃至许多个问句所组成;或在关键之处,用一两个问句,来表达诗人的感情和题旨。这些问句,表面上只是问问而已,并没有直接地说明什么。可是这些问句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往往比直接说明,还要强烈。
〈天问〉是战国时代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全篇由一百七十多个问句所组成。诗中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方面,都提出疑问,表现出诗人对许多现象的不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宋代词人辛弃疾仿〈天问〉体,而写的〈木兰花慢〉词,也是用问句所组成:
可怜今夕月,
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相谁系?
姮嫦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
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
云何渐渐如钩?
词中运用了一系列的问句,表达了诗人的思考和想像。作者经过详细的观察,发挥大胆的想像,看到了月亮由东方升起,至西边落下,从而猜测到了地球是圆的、和月亮绕地球旋转的真理。这在天文史上是一段佳话,因其想像奇特,手法新颖(全用问句),也称得上名篇奇构。
另外,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虽然不是全用问句,一问到底;但却在关键之处,特别是在结尾,用问句来表达他们丰富深厚的诗情,以引起读者的深思,从而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诗篇,就更多了!
例一,李白的〈春夜洛阳城〉: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即〈折杨柳〉,一种离别的曲调。如果把“何人不起故园情?”改写成;“尽人皆起故园情!”把反问句改为感叹句,便觉平庸板滞。这里使用问句,更显得感情委婉。
例二,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如果把尾句改为“花落定不少。”则诗人惜花的心情,反而表现得十分肤浅了。这里使用问句,更显得诗意蕴藉、深切。
例三,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是诗人在战乱年代,飘流外乡,面对当地优美景物而思念家园的作品。若把“何日是归年?”改为“难得有归年。”便不及原句沉郁。
例四,李贺的〈南园(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弃文就武,为国除患,建功立业的壮志。“若个”即哪个。全诗如改为:“男儿应该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察看凌烟阁,书生俱非万户侯。”便不及原诗峭拔。
例五,唐代陈玉兰的〈寄夫〉: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如将第四句改为“寒到君边衣未到”或“寒到君边衣也到”,都觉得鄙俗浅露。这里用问句来抒写,使诗情格外真挚淳厚。其惦夫之情,溢于言表!
例六,陆游的〈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
诗中用问句,显得特别劲健有力。
类似的诗例,还可以举出很多。以上谈到的诗歌作品中,由于采用问句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意或委婉,或深切,或沉郁,或峭拔,或使感情更见真挚淳厚,或使语言格外劲健有力……
正是:
高手蕴藉不直露,
无限诗情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