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数月将是经济去杠杆的过程,对经济会产生实质性的冲击。(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7年7月31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上半年中国金融系统不断去杠杆,日前,中共政治局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提到处置“僵尸企业”的问题,可见未来数月将是经济去杠杆的过程,对经济会产生实质性的冲击。
“僵尸企业”,指那些没有办法继续经营、应该破产但又没有破产的企业,这些企业以吸食银行贷款和政府资金为生。同时,受这些企业影响,形成经营不善、缺乏活力的银行体系。自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僵尸企业”一词成为热议对象,美国、欧洲经济学界开始对“僵尸企业”的识别标准、形成原因以及处置方式深入研究。
而中国的“僵尸企业”近年也更受关注,目前,在中国大陆产能过剩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国企,这些企业常年靠政府财政补贴过日子,长此以往形成了很多靠政府财政补贴活下来的“僵尸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工人数量很多,动则上万人,甚至有十几万员工,一旦破产清算对社会影响较大。各地方政府出于“维稳”目的,不断想方设法输血给这些“僵尸企业”。
而这些“僵尸企业”的状况也是各地方政府造成的,过去很多工程项目盲目上马,存在重复建设,导致一半左右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甚至最低的只有10%,很多国有企业的产品是无用的或过时的,造成库存高企和资源浪费。
继中国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着重提及“僵尸企业”处置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僵尸企业”处置也被中共当局纳入到防控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这一高度来定位。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5月底发布的报告显示:一些国企在可见的未来没有改进提升的可能性,只能依靠银行续贷生存。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而其具有绑架勒索性特征。
去年,中国国资委梳理出央企需要专项处置的“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2,041家,涉及资产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不过从央企处置“僵尸企业”进度来看,未达预期效果。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僵尸企业”主要分布于钢铁、煤炭、电力、冶金、石油加工等经济强周期或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处置起来会涉及到大量的就业问题。同时,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债转股热潮,即银行由企业的债主摇身一变成为了股东,银行的账面上也好看不少。一些央企或心存侥幸,希望用这种方法来挽救旗下企业。
细分来看,这些“僵尸企业”多为央企下属的子公司,已成为央企的沉重包袱,且占用大量的财政与信贷资源,可经营效率却很低下。因此有媒体追问:如果央企都犹豫不决,地方国企又该如何着手处置呢?
事实上,中国国企(央企是归属中央管辖的国企)的债务风险已经在暴露,如中钢债券违约,地方国企东北特钢也陷入债券连环违约的困局。7月27日,中财办官员表示,在下半年的工作中,要做好去杠杆工作,因为这是风险的源头。“这也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国有企业去杠杆作为重中之重的原因。”
据《凤凰财经》7月30日报道,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去杠杆主要是去国企的杠杆。但是,地方政府、国有事业单位不改革,30万亿元的政府和机关团体存款压在银行系统里,就会产生贷款和债务。这个问题不解决,却用货币政策给其它经济体“吃药”,就会出现政策不协调、经济下滑过快以及其它问题。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经过研究认为,上半年金融去杠杆只是集中在金融领域,没有触动实体经济。而日前结束的中国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并且着重去“僵尸企业”的杠杆和地方政府的杠杆。所以,下半年的经济去杠杆对实体经济将产生实质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