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1934年摄。(网络图片)
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曾是中国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励志篇章。但现实生活中的高尔基,却充满了争议。据1996年莫斯科出版的《高尔基传》披露,在1930年代初的一封信中,高尔基曾称呼斯大林为“主人”。高氏在信中写道:
“没有机会……和主人谈,因为主人身体不适,没有到我这儿来。我明天到他那儿去。”①
这种称呼,将斯大林与高尔基之间“主仆关系”的实质,体现得淋漓尽致。追根溯源,这种“主仆关系”的形成,有两大关键因素。一是斯大林本人确有某种迷人的魅力能赢得高尔基的好感乃至敬仰;二是高尔基本人已身陷斯大林刻意安排的奢华物质生活之中。
前者,据曾多年担任斯大林专职私人翻译的勃列日涅夫回忆:
“现在都说他(斯大林)是个偏执狂、病人等等。……(但)他同时仍然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四年时间里我曾有机会──每个月,有时每周──坐在他身旁。他善于把自己表现为一个有魅力的人。请看他怎样使罗曼・罗兰、A・巴比塞、福伊希特万格、萧伯纳受到感染──他们临别时都对他倾倒了。”②
甚至连以批判斯大林为政治标签的赫鲁晓夫,同样也不得不承认:
“我在莫斯科市委员会工作期间,经常有机会与斯大林会面,……我实实在在地钦佩斯大林。他的预见性、他的注意力、他的渊博知识和他的体贴关怀,都使你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已全部被他的魅力倾倒并为他叹服。”③
后者,为笼络高尔基,斯大林曾指示克格勃头目亚戈达为高氏提供尽可能优越的物质生活──1935年,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发现高氏不但有金碧辉煌的别墅,有多达四、五十人的服务团队,有出行的专列,乃至于连其所吸之烟、别墅周围所种之花,亦系亚戈达投其所好,专门从欧洲定购而来。④
1934年5月1日,高尔基、莫洛托夫与斯大林一起合影。(网络图片)
作为回报,在高尔基的笔下,斯大林成了“列宁的忠实、坚定的学生”、“列宁的继承人”、“第二个列宁”……1933年1月16日,高尔基致信斯大林,其吹捧之词,已经到了肉麻的程度:
“您是伟人,真正的领袖,而苏维埃联盟的无产阶级是幸福的,因为领导他们的是一个在逻辑力量和永不枯竭的精力方面都堪称第二个伊里奇(列宁)的人。”⑤
但是,作家的内心,很清楚斯大林治下的苏联,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惨剧,虽然克格勃为了向高尔基隐瞒真相,甚至不惜为其单独特别印制报纸。高尔基很清楚自己被豢养的事实,作家什喀帕曾听到过他这样的绝望慨叹:
“我实在太疲倦了。好像他们把我圈在篱笆里,我走不出去。我落在陷阱里。进退不得!我不习惯这种生活……”⑥
“进退不得”的高尔基,曾幻想努力守住个人人格的最后一点底线──不要为斯大林写传记──1931年10月,斯大林通过国家出版局局长哈拉托夫向高尔基转达,希望高能为他写一部传记。高氏一直回避此事,既不拒绝,也不答应。先以缺少材料加以推脱,哈拉托夫把材料寄过去后,又推称近期有十余件事情要忙……到1932年,高尔基终于将寄来的斯大林材料全部退了回去。⑦缘此之故,当1934年夏末高尔基申请前往意大利度假过冬时,这一特权被驳回了。
终其一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样的勇敢,从来没有真正出现在高尔基身上——回到苏联的高尔基进退失据,既没有与斯大林决裂的勇气,又不甘心做斯大林完全意义上的走狗。罗曼・罗兰说他是“意志薄弱者”,所以“才能听命于分分秒秒的控制和照管”,诚哉斯言。⑧
******
①瓦季姆・巴拉诺夫:《高尔基传去掉伪饰的高尔基及作家死亡之谜》,漓江出版社1998,P234。
②③同上,P236-237。
④⑧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
⑤徐元宫:《你不知道的高尔基》,同舟共进2013年第8期。
⑥苏菲:《高尔基的另一面》,博览群书2001年第4期。
⑦汪介之:《“高尔基之谜”:破解,还是曲解?》,文学报2013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