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预测到2020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将达到3万亿。(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7年9月17日讯】中国各家银行正在应对大量的不良贷款。麦肯锡不久前在北京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研究报告,报告称,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导致了不良资产规模与不良率双双上升,2016年底,中国的不良资产规模已达到了1.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照此速度,到2020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将达到3万亿元。在18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的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再度突破了1999年时的规模。虽然现在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比那时要大了许多,但1.5万亿元的不良资产仍然极为可观。据银监会公布的2017年二季度监管数据显示,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在1.74%,但不良贷款余额仍在持续上升。
与此同时,随着不良资产总量的激增,愿意追逐坏账投资组合的中国投资者的数量也在增加。监管层放松了对有资格购买不良资产的投资者的控制,导致买家数量迅速增加。据不完全估计,不包括那些主业是做其他投资而新近加入的机构,目前在中国从事不良资产交易的公司超过200家。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43家地方AMC(资产管理公司)获批成立,其中10个省级行政区至少已有两家地方AMC,而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则均已成立三家。
不难看出,对于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理市场,一方面是坏账规模在增加;另一方面是投资者在增加。不过,看似供需两旺的中国坏账市场,目前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泡沫迹象。如果不加以注意,泡沫化的坏账市场很可能酝酿出新的坏账!
跟踪公开信息可以发现,价格行至阶段高位的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包交易市场,开始出现一些看似相悖的现象:一边是以华融资产为代表的AMC和各类民间及外资机构继续高价抢包“圈地”;另一边则是不时有机构交了保证金竞拍成功资产包却突然违约。这折射出传统银行坏账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尽管价格泡沫累积的风险还未大量显现,但不少在业务一线浸淫十余年的资深人士开始更多选择观望,并反思这一轮泡沫的产生,以及累积的风险隐患。华南一家AMC高管感慨,这一波挣钱不容易,不管是银行拿包出来,还是买了包再出货。市场人士表示,由于短期内资金供给量还是比较大,客观上拉高了坏账资产的价格。
中国上一轮大规模处置不良资产发生在1999年,当时,中国先后设立了华融、长城、信达、东方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接收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万亿元不良资产。从1999年开始,中国经济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也提升了包括坏账在内的几乎所有资产的价值,结果四大资管公司当时以很低成本获得的不良资产,此后变成了抢手的资产,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可谓赚得盆满钵满。前信达资产湖南分公司总经理、现穗甬融信总裁郝光辉称,“买不良资产最重要的就是成本。只要买得便宜,猪都能赚钱。”
如今,中国又迎来了第二轮不良资产的处置。但现在的宏观形势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开始下行,至今仍在探底的过程中。受经济持续下行、不良资产价值不断降低的影响,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困难、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依然存在,市场买卖双方的价格分歧大,AMC出价审慎,致使成交规模有限、市场出清缓慢。《2016: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各地处置不良资产的平均回收率普遍低于30%。一方面原因是形成不良贷款的债务企业往往经营情况不乐观,偿还债务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中国资本市场及法律不够乐观。为什么坏账市场交易低迷,却又有许多投资主体参与其中,带来坏账资产泡沫化?在我们看来,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当前资本过剩,过多的资本涌向坏账市场,造成这个市场的泡沫化,但行业盈利则变得更难。
当前资产包价格处于阶段性高位,已经明显泡沫。据路透分析,原因在于:首先,资产包估值模型的调整,以前对资产包进行估值时不会考虑保证人,但现在专业估值均会考虑这一因素。据悉,部分包的纯保证债权估值甚至上浮达30%。其次,缺乏投资不良债权经验的各类投资机构和资金蜂拥而入,是推高拍卖资产价格的更重要因素,也包括部分基金募集到资金后被投资人及回报率“绑架”,非理性高价拿包。第三,部分AMC出于市场份额排名和考核指标要求而不计成本地抢包,是吹大坏账泡沫的主要原因。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一些大型公司已经开始转包,而一些小型企业却还在积极入场,这正是市场风险积累的迹象。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资本过剩涌向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造成了市场的泡沫化。值得警惕的是,现在的经济形势不同于18年前的形势,如今承接的不良资产很可能是“真正”的不良资产!投资者很可能以高昂的代价换回一只“烫手山芋”,这对于接盘的企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风险。未来,中国不良资产资产的泡沫化风险将会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