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散文建立在实证主义上,重视事实与科学的逻辑佐证,所以第一句主题句就是“结论”。(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我们的教育始终是双面人......在一场题为〈真实〉的比赛中,教师最后选择的是下足了装饰功夫的文章,做为第一名。”
上面这段话摘自《天下杂志》读者投书〈双面的教育杀死了白老鼠〉一文,作者是一位第一志愿的高一女生,她点出了今日学生作文“文胜乎质”的现象。
曾有学生拿一篇高分作文给我批阅,我看完后不禁皱眉,委婉告诉她:“抱歉,这一篇作品文胜乎质,无法感动人。”试读她文章的第一段:
中国古有明训“善孝为先”,孔子亦云:“孝,德之本也。”证严法师亦有教诲:“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顺,二是行善。”人异于禽兽,但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所以我们岂可不孝顺。
这篇文章累积不少名言佳句的“结论”,却缺乏支持论点的“实例”,所以我请她加一些例子在这些结论前,几天后她加上了这一段:
国内最大餐饮集团王品董事长戴胜益在决定店长人选时,不以学历为唯一考量,他会先拜访员工的家庭,看看他孝不孝顺。“因为孝顺的人心地比较柔软,才有可能用柔软的心对待客人。”戴胜益说。
修改前的文章“文饰”过多,加上“实质”的例子后,说理有了逻辑,文章保留了美感,却多了力量。这就是孔子讲的“文质彬彬”,有先秦散文精神的君子文。
其实作文的全称应该是“散文习作”,散文为中国主流文类,先秦散文中,文、史、哲不分,学术性与艺术性并重,如《战国策》重视合纵连横,逻辑性很强。然而在西方,散文却不属诗、戏剧、小说等三大文类,惯有的散文(essay)作品重视论理与分析,故essay有时也被翻译为论文。
西方散文建立在实证主义上,重视事实与科学的逻辑佐证,所以第一句主题句就是“结论”,然后第二段是“事实与科学的佐证”(supportingmaterial),第三段则常以“然而”However开始,就是对自己论点的攻防批判,这是批判性思考的逻辑。
但南北朝的骈文耽溺于文饰,重文轻道,终于导致唐宋的古文复兴运动。唐代古文家的古文理论是“文者,贯道之器”,这贯道就是逻辑。然而今日作文教育重视形、音、小学及技巧,常常忽略思考与逻辑。连“联招会”发布的许多范文都是东扯一点、西扯一点、堆叠一些人名、论点无根的飘散美文。这种文章是骈文还魂,缺乏观点(insight)、缺乏让人信服的感动。
散文重实,不求真诚是骗不了人的,散文习作更是为了要训练下一代学会搜集事实、分析资料、整理资讯,最后运用逻辑整理成一篇可以说服人、可有效沟通的文章。
若作文学习者舍本逐末,仍注重没有逻辑的奇技淫巧,沟通一定会发生问题,最后变成只会批判、乱扣帽子却不会思考的国民。这种国民是搞不懂民主与民粹逻辑的“双面人”,最后制造沟通不良、施政动辄得咎、停滞不前的台湾现况。
或许作文课需要再一次的古文复兴,让我们在耽溺美文传统之余,也学会思考、重视实证、搞懂逻辑,然后才能写出一篇篇文质彬彬的君子文!
(此文撷取时报文化出版的《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一书,此书作者为蔡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