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7年11月19日讯】量子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曾说:“预测很难,特别是对未来的预测”。但对未来的预测最感困惑的可能是经济学家。
不仅主要的经济学家对2007年的金融危机都没能作出预测,甚至在危机开始了都未能觉察。据IMF的经济学家们对当年的经济预测的汇总看,预测2008年77个国家中经济出现倒退的为零。而实际上,49个国家遭遇经济滑坡。这就像尽管暴风雨来袭,气象预报仍说天气晴好。
日本银行总裁黑田东彦在2014年就日本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作出预测,认为2014年末至2015年度,消费者价格指数将极有可能达到增长预期的2%的程度”,但是实际上仍然徘徊在不到1%。
实际上,经济学和气象学的共通点很多。前FRB主席本・伯南克在2009年说:“和天气预报一样,在经济预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庞杂的系统,然而我们所具有的数据和对数据的读取却相去甚远。”
使用理工科的手法进行准确预测,经济学和气象学有着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又有着很大差异。气象预报的模式,使用3D格子(grid)和牛顿力学原理,对大气流进行追踪。加上云的生存和消灭(这极其复杂,数据处理上只能取得近似值)等现象,形成复杂的预报程序。总之,云(和水蒸汽之全部)是气象学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所以预测非常困难。
经济学模式中,首先分为若干组合和行为体,各种组合中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生产者,按照需求供给的经济法则,激发各自的行为。但是,这和经常处于变动状态的气象之不同在于,经济学根据经济法则,设想物价在一个均衡点上处于稳定状态。
金融机关仅仅是中介人?
此外在经济学模式中,将经济视为巨大的物物交换的体系,货币、债务并不起主要作用。但是世界的金融危机恰好就是这些要素所导致的。许多国家的央行对于金融危机无法预测的原因之一,就因为在经济模式中没有将银行包含在内。
比如,在经济模式中即使把货币考虑进去,也只不过将其看作“金融摩擦”这样的负面问题。现今世界金融体系极为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在某处引发危机的话,就有立即波及整个世界之虞,这一现实却并未被切实地把握。使用传统经济学模式对未来进行预测,就仿佛不考虑水的因素来进行天气预报。
即便与经济学无缘的人,可能对此也会感到不可思议。但是,从经济学史来考虑,也是与其理论相恰合的。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就认为,由于市场机制这个“看不见的手”,把财货、服务的价格反映为“本质的价值”,因此货币的存在在这一本质中被排除在外了。密尔在1848年的着述《经济学原理》中也断言:“在经济社会中,没有比像货币这样更不足取的了”。
20世纪的经济学的经典文献、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也论述道:“从交换中,把货币这种暧昧的要素去除,还其原来本质面目的话,个人或者国家间的贸易基本上就是物物交换而已。”
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根据“看不见的手”这一定律,证明了物物交换经济带来了最合理的均衡。但是这还有诸多的条件。60年代的市场论者们主张,金融市场是具有自我修正功能的某种均衡体系。使用的是期权(原注:对某资产将来特定价格的买卖权利)价格的决定方式。而这就与金融衍生品(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的爆炸性增长密切相关。
现在的经济学家则运用所谓的宏观(Macro)经济模式对世界经济进行“天气预报”。而这里面仍然无视货币、债务之类的金融衍生品或对其过小评价。
但是,根据金融工程学专家保罗・维尔莫托(Paul・Wilmott)推算,2010年世界的金融衍生品总额已经超过1200万亿美元。在经济中占有如此庞大位置的存在被忽视,对于试图将整体经济模式化的经济学家,也许令人感到诧异。在某种经济学理论中,货币不啻不足道,甚至认为其大部分都不值得存在。
最奇妙之处在于,也许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流通货币几乎全部是以融资的形式由民间银行制造出来的。比如,某银行发行住宅贷款时,这家银行不只是把存款资金汇集起来放出贷款,而是创出全新的基金(Fund),这就需要追加货币供给量(money supply)。即便这样在经济学中(直至最近连中央银行也)只把金融机构的角色仅视为仲介人。
根据在对上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日银)实施的金融政策、所谓“货币宽松政策(QE)”的表现进行考察的经济学者理查德・维纳(Richard Andreas Werner)认为:“把制造信用作为话题,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对于中央银行的经济学者们来说事实上始终是种忌讳”,而率先打破这一禁忌的就是英格兰银行。
货币创造“瞬间发生而无连续性”
该银行2014年发表的报告文件,就流通货币的绝大部分(在英国达到97%)是由民间银行制造出来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说明,这引起极大反响。德意志联邦银行今年对此进行解说,认为这一现状“是对一般广为流传的误解做了反证,即,以为银行是将顾客的存款为基础再放贷借予他人,这是种误解。”
货币创造程序极其激烈动荡。它具有一种倾向,即经济景气时急遽增加,经济不景气时大幅退潮。如英格兰银行报告书中披露,它是“瞬间发生而无连续性”的波动。正因为如此,这一程序就很难编入经济模式。
创造出来的货币,多的话就流向不动产等投机性投资,为此这有可能不反映在通货膨胀率上。经济危机无法预测,这种“看不见的”货币的存在就是原因之一。ECB(欧洲央行)的副总裁比特・康斯坦西奥(Vitor・Constancio)在今年5月发表的讲演中说:“宏观经济学的普遍模式中,没有金融部门位置。金融部门不被视为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部门……忽视了银行在自己资本比例范围内,创造出并不存在的货币并进行贷款的事实。”
这说的事实就是,在金融危机10年后的今天,中央银行终于得到承认。但无法进行危机预测的原因,就在于无视了货币如何被创造和如何被投放的这一经济模式的问题。
中央银行日益认识到缺乏对通货膨胀充分加以把握的模式。这种“缺乏”是当然的,因为货币模式本身就不完善。“几等于零利息的贷款”政策,并未达到促使物价增长的初衷,反而使增加了资产部门的泡沫、民间部门的负债,这正带来世界性的扩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有个理由(一种逆向论)认为经济学家“精通”金融行业,受雇于金融机关当顾问,和金融机关成为了合作伙伴。
“就‘金融管制’正式发表观点时,经济学家几乎都因为金钱的关系,缄口不提”,2012年剑桥大学经济学会报发表的研究报告就提出这样的指责,认为:“几乎没有对于迫近的金融危机发出警告的主流经济学家,大概正是他们和金融行业有着利害关系。”以气象预报为例,这就像有碍于赞助者的意图而不发出暴风雨的警报。
但还有另一理由。即既存的主流经济模式中,没有将金融部门追加进去这一事实。主流经济模式为基础的架构中,经济主体是各自独立的合理的,他们的经济活动是实现物价安定或最合适的平衡状态的架构。但是货币本身,与合理性、安定性和效率等概念是根本不相容的要素。
其实无须英格兰银行解释,货币的创造就是“瞬间发生而无连续性”的。货币和债务就是借款方和贷款方之间缠结一起而实现其功能的,衍生产品就是全球性金融系统错综复杂的块垒,因此它拥有独立性的构成要素。
货币与财货和以数字所形成的虚构的资产相结合,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具有双重性质。所以,硬通货取得物质形式,却也可以由信用卡来取代。
经济学在接近物理学时
具有双重性的货币,对人的心理给予刺激性作用,更给经济在价格的根源上带来不确定性。家里财货的价值,只有卖掉才能知道值多少。
就是说,货币不连续的创造,频繁的流动,货币使用者错综复杂,带有双重性,价格的不确定——这不是和量子力学的世界很相似吗?
波尔(Niels HenrikDavid Bohr)投身于量子物理学的机缘,就在于观察得到,量子的能量不守恒,所取得空间变动的状态值是不连续的。量子粒子一旦组合纠结,这种状态即便处于远距离的分离状态仍然发生相互作用。波尔解释认为,电子等等同时具有粒子的性质和波动的性质。根据维纳・海森伯格(Werner KarlHeisenberg)的测不准原理,要同时正确测定一组位置和速度这样的物理量是不可能的。
与波尔同时代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26年这样写到:“我们在任何地方都面对着有机的统一、分离和不连续问题。全体并非各个部分的总和,不可能进行量的比较,些微的变化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均质的连续物体运动这样的概念是不充分的。”
这是就经济学而发的议论,但背景却有着对物理学发展的关注。凯恩斯与爱因斯坦有交往,他的着述《就业、利息以及货币通论》命名就源于爱因斯坦的“一般相对论”。
令人产生这样的遐想,不模仿气象预报的模式,至少在经济预测发生失误时,可以有更具说服力的理由:经济预测比量子力学还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