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们
【看中国2018年2月26日讯】春节长假就像刚做的一场梦,在回到北京,回到最熟悉的地方,突然梦醒了。
由于没有买到回程票,我搭了一辆顺风车。
车子从河南舞阳县一直开到叶县我家小区门口,憨厚老实的司机小郭(化名)看上去非常年轻,很麻利地帮我把行李放置妥当,然后驱车直奔北京。
我坐在车子后座,在副驾驶上是小郭的看上去同样非常年轻的妻子,夫妻俩热情招呼我,离家的纠结的心情顿时消解了许多。
车子开动了,在攀谈过程中,我问两位小夫妻,回京的路程很远,为何直到下午才定了行程。夫妻俩告诉我,明天就要上班了,今天回京也是赶时间。
话没说完,司机的妻子小梅(化名)突然哭了起来。我感到很诧异,小郭温柔地开始安慰妻子小梅:“在家哭那么长时间了,怎么又来了?”
小梅与她的女儿
小梅:“我想我的妮妮,她才那么小!”
我大概明白了小梅的心情,脑海中瞬间呈现出一幅图景:父母在外打工,过完春节与孩子分别的场景。
在接下来的聊天中,我得知,小梅的女儿才一岁八个月,在女儿不到一岁的时候,小梅跟丈夫小郭一起来到北京通州漷县镇工厂做流水线工人。
第一次出门的时候,女儿并不知情,但是没多久与家里通电话才知道,孩子刚断奶不久,很不适应,整天哭闹不停。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小梅的眼泪喷涌而出,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人间最痛苦的离别。坚强的小梅还是把工作做到放年假回家。
但是,春节假期太短了,刚刚与孩子培养好感情,又要分别了。在离别的时刻,女儿一直抱着小梅的脖子不肯丢开,撕心裂肺的哭声让小梅也止不住坐在卧室哭了一个上午。
就这样,一路上丈夫安慰妻子,讲故事,说笑话,逗她开心。小梅情绪平复了许多。
车子从叶县路过郑州,三人吃了一顿晚餐接着向北进发。在经过河北邯郸服务区,我们停下来休息片刻。小梅下车后一会蹲下,一会趴在车子后备箱上休息。
期间,我问夫妻俩,这么年轻为何跑这么远去北京打工。
小梅说:“不打工能干什么?咱们老家一个月2000多块钱,根本就不够过活。来到北京我原以为是多么好的大城市,原来工作的地方比家乡还破旧。住在破旧不堪的砖瓦四合院内,150元一间小屋,狭窄阴暗,好心酸。不过赚钱多,现在苦点累点,将来不让孩子受苦。”
上车后,小夫妻一直把我送到了宿舍楼下。抵达北京已经是凌晨五点,在暗淡的路灯下,两人热情地与我话别,期望以后还能再见,然后车子消失在黑暗中。
你的桃花源,是他要逃离的地方。
大学毕业后,我曾去过全国几十个城市,年少轻狂,为了满足自己勇闯天涯的理想,最后定格在北京这几年。曾经,在北京朝阳一个城中村暂住,在于邻居的攀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打工者都不愿意回家。生活的艰辛没有击败他们,12个小时的日常工作时间使他们的生活除了休息只有上班。然而,有一个顾念一直牵引着他们,那就是远在老家的孩子,但是他们却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中国有多少留守儿童,我不得而知,但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深深地知道,在那个“春风难渡”的地方,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在基础教育如真空一样的缺失环境下,年复一年地守着老家,等待父母回家,直盼到内心麻木,甚至绝望。对孩子来说,城市就像一座坟墓,人一旦走进去,似乎就是永别一样。
小孩子拉着父母的车不肯离开
离别的时刻
在我们的记忆里,中国的文人总是喜欢把农村描绘成如同陶渊明诗词里边的桃花源那样,空气清新,没有来自大城市的污染,环境幽静,没有水泥森林嘈杂的叫卖声,民风淳厚,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稻田,菜地,大家吃的很有机,过得很舒心,每当夕阳西下,老人带月荷锄归,见到儿孙绕膝,开心的合不拢嘴,牧童骑者牛儿吹着笛子,走在树林阴翳的乡间小路上……
有一次,在北京的街道,不经意间看到一巨幅宣传摄影海报,山间农村,老人和小孩背着刚从山上收集到的野草或野菜,面对镜头,纯真的笑脸显示着他们很开心的样子。具体信息记不太清晰了,也许是在展现农村贫穷落后以引起城里人注意的公益广告,但是同行的朋友们,见到海报,反馈的信息却是那种对农村美好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的赞美与羡慕。
回到家后,脑海中,那副海报一直萦绕不去。一个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人,对干农活的印象比较深刻,去田里劳作,并不是一件很令人喜悦的事,尤其是闷热与暴晒,会让一个人的体力很快消耗,如果是在不规则的土地或梯田,劳作强度成倍增加。一天活干下来,整个人都会很快懒下去,以便恢复体力。长时间的无序劳作,导致一个人快速的老去,一个40岁的农人形象,会比想象中大十几岁。
所以,当我听到大家对海报的赞美与羡慕,很是诧异。也许大家印象中的农村都是“农家乐”,而大家对农家苦,却丝毫不知。其实,那不是一个孩子童年的乐园,也许是地狱。
幽美的环境正在被侵蚀
如何处理生活垃圾,是中国现代化之后一直令人头疼的事情。几年前一个纪录片《垃圾围城》生动展现了一个坐落在垃圾堆里的北京城,画面恐怖到令人窒息。堆积如山的垃圾,有许多来自农村的拾荒者在毫无卫生和安全防护用的条件下,手铇开发着恶臭的垃圾,寻找他们认为可以卖钱的东西。而不远处就是他们的孩子,穿着及其破旧的衣服,手里拿着从垃圾堆里捡来了玻璃碎片作为玩具。
垃圾围城,城市的建设者还可以回收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但是如果垃圾成山这种情况出现在你想象中的桃花源,会是什么情况呢?
笔者走访的一处农村垃圾处理现场,很远处便是刺鼻的气味
笔者在过年期间,走访了家乡十几个村镇,而大部分村镇给人的印象是垃圾的无序堆放,垃圾得不到无害化处理。这里有人要问,农村哪里来的那么多生活垃圾?在大家的印象中,农村的垃圾应该是猪牛羊牲畜粪便和树木的枯枝残叶,最后搜集起来还田壮地。我只能说,这种印象还停留在二十年前或者极其偏远的农村。在中东部地区,农村生活用品与城市相差不大,形成与城市一样的极具污染的生活垃圾,并不奇怪。
垃圾到处都是,搜集之后,并未运到垃圾处理站,而是就地堆放。有风的时候,各种颜色的塑料袋挂在树枝上,随风飘摇。
民风淳朴是乌托邦式的想象
赌博成风
赌博?是的,不在拉斯维加斯,也不再澳门,就在中国农村。你看不到如电影里宏大的豪赌场面。农村的赌博是小型而分散的。留守在家里的中青年乃至老年人,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没有电影院和戏楼可去,也没有广场舞,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麻将或者扑克,是惟一的消遣途径。三五个人围坐在一起,十几个人“围观”下注,常常是废寝忘食,乃至于孩童的教育和饮食起居,也一并忘记。
我来到外婆家,这是一个赌博成为村子一种风气的地方。听亲戚们说,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和一些中老年人,会在吃过早饭后不约而同地辐辏到一个个老年活动中心,其实是约定俗成的邻居家的排场,少则几百块,多则上千,长年累月,乐此不疲。有一家,媳妇在家带三岁孩子,没有出去打工,在城里批发一些衣服遇到赶庙会,出摊买衣服。后来对打牌产生了兴趣,衣服屯在家里留给老人去随意贱卖,孩子也留给了老人照看,希望在排场上实现发家致富。当然,并没有如愿以偿,输光了钱,回头向老人连本带利收回买衣服所得,继续走向排场。
造假不仅仅在城市
造假?农村也有吗?农村拿什么去造假?在回家乡之前,笔者也并未对农村有如此印象。但是当我从邻居家里看到一箱一箱的“观汇火腿肠王中王”的时候,我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我只知道,多年前新闻曝光了“豪牛”“蒙蒙牛”的牛奶产品,“周住牌”的洗衣粉,包装几乎跟正牌子的产品一模一样,但是这些名字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邻居告诉我,这些“观汇火腿肠王中王”并不是漯河双汇集团生产的,而是本县马庄乡一家肉类食品加工厂的产品。我仔细看了一下,生产地址和产品标识,的确不是漯河,还加了“清真”的符号。邻居说“观汇火腿肠”非常便宜,厂家直接送到家,大过年的,正好拿来做礼品送人。我对此表示惊讶,但更令我惊讶的是,有许多本地人还去了厂子里工作,亲眼看到“观汇火腿肠”原料鸡肉甚至很多已经发霉变味。当然,邻居几乎是不自己吃的,多是拿来送人的。小孩子贪吃,自己翻出来一袋撕开便吃,很快便因为发现了黑色的不明物质而扔掉了。
模仿双汇的观汇
这只是笔者发现的一例(也许本文发表之后,会有相关部门调查),看上去很简单,而深层的问题似乎并不简单,作为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对食品卫生的观念极其淡薄,对如何处理伪劣产品也暴露了人性最深处的弱点。
孝道崩溃
文人们习惯认为中国的传统道德在大城市被破坏掉,需要从农村发觉道德资源。比如孝道,大家普遍的印象是,在农村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女婿和儿子、儿媳和女儿照顾父母和公婆,场面很和谐。而实际情况可能要给和谐二字打上马赛克。
笔者走访邻近的乡镇,看到的情况更多是老人给儿女带孩子,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很多老人巴不得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但实际上很多老人并没有享受到天伦之乐,带孩子是儿女交给父母的吃力不讨好的任务。笔者亲眼看到,因为老人无法照顾孙辈,而遭到严重的嫌弃。很多儿女成行的老年人,生病卧床,儿女们拒绝接到家里照顾,为了一二百元的医药费也要彼此分得很清,常常因为几十元钱甚至会兄弟妯娌反目。
关于孝道,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几年前,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与儿女关系不好,竟然被赶出家门住在家旁边的茅草土屋,村委会交涉之后未果,被安排在了村外的机井房,场面十分凄惨,直到生病死去。听邻居说,老人的孙子常常在老人生前与父母一起对着爷爷骂战。这种言传身教,也不知道会不会代代相传,但是细思极恐。
压岁钱折射出的亲情危机
笔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常常参与一些文教活动,向大家讲解传统伦理道德。但是,每年回家过年,都会莫名的悲感。人们走亲访友的目的似乎已经变味。
有一次与生活在城里的国家公务人员三叔在家聊天,谈到农村走亲戚,三叔说,很多家庭,走亲戚为了挣压岁钱,绞尽脑汁,买便宜的礼品,带着孩子到处串门,赚取压岁钱。有的人甚至不想发压岁钱,只让孩子自己去长辈家。秉持绝不吃亏的理念,常常因为压岁钱的多少和礼品的贵贱而与亲戚产生“经济纠纷”。农民出去打工,好不容易回家团圆过年,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自在了并不诚心却很心累的走亲戚上面了。压岁钱图个吉利,如此一来,倒成了破坏亲情关系和谐的因素了。在走亲访友上想多占便宜,貌似并不能暴富,大家似乎又都懂却又想不通。回到家里,当孩子把一张张压岁钱上缴的时候,是喜悦还是愁苦,都随着金钱的多少而定,与亲情关系不大了。
三叔是个通达明白人,我们一起谈到了传统文化里的伦理道德,谈到家风建设,谈到诗书传家等,谈了很多,谈的越多,越觉得农村现实的残酷。
基层教育严重缺失
幼儿园,小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之重要不言而喻。然而,在农村,基层教育资源的匮乏严重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在河南周口商水县与漯河市交界处,笔者曾经在那里作为中医助理医师待过一年时间。期间,曾有意识地走访了许多个村子。印象中,年轻人都去了北上广等地打工,孩子全都留给了爷爷奶奶辈。由于老年人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教育孩子,导致大量的少年儿童处于散养的状态。
留守儿童的心愿
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里,笔者便经历了两次留守儿童伤亡事故。第一次是附近的学校,由于临近沙河,放学后五个孩子与河边玩耍,不小心坠入深水区,全部溺水死亡!学校为此还曾把学生向离河岸更远的镇上迁建。第二个事故,是同村的一对夫妻要外出打工,把一岁左右的孩子留给了老人,然而就在夫妻离开不久,孩子发病高烧,老人未能及时处理而导致孩子死亡。当时听到这令人痛心的悲剧,许久心情不能平复,带着疑问,笔者走访当地的小学,咨询闲散在家的老年人。
据老人们说,年轻人有能力的或者不懒惰的基本都离开了,农村全是老年人和小娃子,老年人根本管不了孩子,有的孩子自由惯了,甚至根本就无法管教了,小的时候跟着大孩子学坏,长大一点自己在外边坏事。
老人们的话让我想起了网上不断爆出的少年儿童被拐卖、被虐待,甚至在没有任何保护伞的呵护之下,被性取向变态的禽兽所觊觎。。。。
我问到:“难道学校老师都管不了?”
老人们解释说,在农村,家长都管不了孩子,根本无法指望老师去尽心管教孩子。
在老人的口中还得知,农村很多地方小学老师根本没有教学资质,甚至是不愿意出门打工的有点知识的人留下来教育小孩。由于工资水平实在少得可怜,老师也是如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要说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基本处于严重缺乏状态。在笔者观察到学校,除了破旧的教室和学校围墙,实在找不到更多的有关教学的内容了。没有图书馆,没有操场,没有娱乐设施,更没有最基本的安全保障。也许,除了教室、老师、教材,其他的都省略掉了。
我不禁要问,同生中国蓝天下,为何这些孩子要被如此对待?
他们的父母在祖国的需要的地方挥洒汗水,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然而在现代化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深的社会鸿沟?
当我们看到各大媒体在竞相转载那位斥责爸爸加班不回家的小姑娘的故事,我们是否联想到,在祖国的春风吹不到的地方,还有多少期盼到绝望的孩子,他们已经流干了泪水!
一位网友在网上的倾诉(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