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广告视频截图
【看中国2018年5月18日讯】人就住在硅谷湾区的我,最近这一年来,开始“正视”周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AI”(人工智能):
能取代司机的自动驾车技术是其一。Uber和特斯拉(Tesla)在此都花了很大的精神研究,但前阵子由于不同的“车祸”──Uber自驾撞死人、Tesla自驾导致驾驶车祸丧命等──这个本来快要起飞的技术,突然从媒体上消声匿迹。
但话说就在几个礼拜后的今天,Uber公布其要开始投资自动飞行出租车,让大家在2020年能开始直接从“自驾车”升级到“自驾飞行车”。
接着两个礼拜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工程师也发明了能20分钟内组完IKEA家具的机器人。这机器人跟人类一样,有“眼睛”跟手臂、能“观察”眼前的问题、自行“设计”及“执行”解决方案。
它也会经历失败、但它不会像人类一样乱发脾气,或花了半天时间才发现原来一个重要的零件装反了。基本上,它可能比大多数的人,包含连乐高(LEGO)都不太会玩的我,还来得适合组装家具。
AI在今天的Google I/O上也大放异彩:Google不仅在这一块将投进更显著的投资,它今年在AI上也有更全面性的突破。从更人性化的Assistant(OK Google);更客制化并能推荐当地商家的地图;到要跟脸书对打、由人工智能整理并更全面的Google news;及七月即将上市、结合Assistant及YouTube的Smart Display(像Amazon Echo Spot一样的家庭人工智能声控+萤幕)等。
我今天看NBA季后赛,黄金时段广告放的就是Echo Spot,主打让阿公阿嬷更方便的声控加小萤幕。
Alexa广告视频
“看不到的AI”,早就存在你我身边
而在“看不到的AI”方面,美国各大电商──亚马逊、SEPHORA、沃玛(Walmart)等,都已采用人工智能的“商品推荐引擎”来陈列自家的产品。透过大数据的搜集及AI(机器辨识学习)对客户的“研究”,这些电商让大家上网时能看到“锁定自己需求”的产品陈列方式、email也会收到更客制化的讯息。
另外大家常讲的“同温层”,其实也就是因为各大社群网络(例:脸书)早已采用同样的方式,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方式,来“选择性呈现资讯”。
随选影音平台网飞(NETFLIX)也跟电商一样,用机器搜集用户资讯、自动学习后,显示能让用户更容易产生共鸣的影片剧照首图,并“推荐”用户可能最想观看的影片。
这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的功能,如今仿佛“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在我做出“自以为独立有主见”的选择前,在背后其实早已经先透过我的喜好,偷偷“加工”过一番了。
不同类型的用户(例如喜欢恐怖片vs.芭乐喜剧片),就算在Netflix上看到同一部电影,也有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电影主图。例如之前很红的影集Stranger Things就有九种以上的图片类型。
“会说话的AI”帮你教小孩,搏尽媒体版面
亚马逊的Alexa(人工智能声控虚拟助理),最近更是搏尽新闻版面──亚马逊不仅和google一样,要大幅扩增人工智能的研究部门(例如在波士顿设厂,并增加2,000个职位来研发Alexa的机器人学习、语言科学、和机器人工程学等技术),两个礼拜前更推出了“客制化的Alexa”──Alexa Blueprints,让大家能借由一些简单的步骤、20几种蓝图,设定专属自己的Alexa助理。这些客制化的功能,可以依据不同的使用情境,套用在诸如游戏及故事设计、和他人的对答(包含访客、保母、帮遛狗的人等)之上。
除了大众化的blueprints,它同时也推出了儿童版的“Alexa Freetime”和Echo Dots Kids Edition(用塑胶包装来防摔、及一年免费的“Freetime”)。
“Freetime”的操作方式,和一般的Alexa相似,但回复不大相同:它提供适合孩童的内容,让爸妈能控制小孩所使用的内容及时间,甚至鼓励小孩用“请”、“谢谢”等礼貌助词,来和Alexa对话。这一软件+硬件,刚好成为一套父母的好帮手。
《华尔街日报》及其他媒体也不忘自娱娱人一番,说Alexa以后应该可以直接帮我们养小孩了。
亚马逊不只在Alexa的研发上投入大笔经费,在行销上也不手软(例在超级杯黄金广告时段大肆推广Alexa)
与AI对话的时代,不是“将要来临”,而是“已经”来到
还记得当初这些“语音虚拟(人工智能)助理”(以下简称Voice)如Apple Siri,Amazon Echo/Alexa,Google Home,Microsoft Cortana等刚推出时,我本以为这股潮流可能会撑不久──毕竟手机已经很方便了,而跟机器人讲话又实在很没有温度。
但Voice的势力,硬是在身旁默默地、缓缓地增长:2016年电影《WHY HIM》推出时,James Franco在家中跟声控机器人对谈,那桥段还有点像只在硅谷才会发生的新奇事。但去年我造访朋友在洛杉矶的家,她的4岁小孩,已经能在客厅透过Alexa自在地开电视、听音乐、聊天。
我瞪大眼睛站在一旁,发现自己真的是老了。我们这一代可能还觉得跟一台机器讲话很別扭,小孩跟它们讲得可习惯的。
而去年去公司的跨年晚会,坐上Lyft(Uber竞争对手)要回家时,我发现司机的身旁,放了个Echo Dot。他雀跃地向我介绍:“这个感恩节假期买的新玩具──黑色星期五特价$29.99(约新台币900元)—比我车子加满一缸油还便宜。”
他说,因为自己一个人开车常会无聊,所以就买了台Echo,没事跟它讲讲话,保持清醒也比较不孤单。他最后还邀我和他的Echo/Alexa一起玩Trivia(机智问答),我们玩了好几轮⋯⋯。
我盯着窗外灯火通明的旧金山,在上上下下的小山坡上,边和司机对着一台巴掌大的机器轮流讲话。那一瞬间,我发现自己似乎不自觉地在见证历史的一刻──我们“已经”正式迈入跟机器人讲话的时代了。
崭新的时代,作为“人类”的价值
声控智慧助理的普及,提升了生活中的娱乐及方便性,但也让亚马逊及谷歌等科技巨头,能够取得更多客户的资讯,并借由大数据的累积,更容易了解自己的客户、并提供客制化及自动化的服务。
这些数不尽的AI,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但也同时让我常想不清楚,“人类”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我之前在公司的一个会议上,看过一张PPT,说的是65%目前在学的小孩,未来会从事“今天尚未存在”的工作。由于科技的进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崛起等,我们的职场形态也会不断地改变。
在以前,一份工作可能可以做到天荒地老;小孩也许能走爸妈当年走过的路。但现在大家连人生都还没过到一半,可能工作转眼间就被机器取代,而得出去找新头路了。
以前农业、工业革命,让机器取代了多数人类从事的,劳累粗重的工作;而现在人工智能的发达,则正开始取代周遭可能“要用一点点脑”但没有太劳心的工作;以后人类能真正彰显价值的,可能就只剩下“需要很多脑力、很多创意”的工作了。
但若我又不聪明又没创意,那该如何转型呢?会不会连工作都找不到,生活都成问题?
我想,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的想像力,始终没有尽头──或许,“最终极”的人工智能,其实会像科幻作品《攻壳机动队》描绘的未来世界一样,把扩增内存、甚至人工智能接口,直接装进你我的脑子里,并且随时可以连线他人,和广大的数据资料?
也许这样,我们就能“直接转型”、“人机合一”,而不怕被机器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