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山债务,不知崩塌那一天是如何的光景?(公有领域 Pixabay)
【看中国2018年5月26日讯】一俊遮百丑。“稳增长”真称得上是一块好布料,可以轻易遮覆住一切社会问题,但当维持稳增长的印钞举债被内外桎梏束缚住手脚后,矛盾便开始次第浮出水面。
1、如山债务
经济增速被迫放缓,非但两位数黄金时代一去不复,个位数通道内重力加速度9.8,2018年计划经济增速目标6.5%!白头宫女尚在,只能怅然地“闲坐说玄宗”
更严重的还不止此。2014年后,2008和2012年两次4万亿大放水带来的如山债务开始陆续到期,伟岸地矗立在各级地方政府和各路官企、民企面前,压得人透不过气。遥想当年银行跪求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时的光景,如今却凶神恶煞般上门催债,真的让人慨叹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恍惚间竟有如同隔世的错觉。
2017年6月,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审计公告,地方政府违规举债问题严重,截至2017年3月底,16个省、16个市和14个县,政府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余额比2013年6月底增长了87%,其中基层区县和西部地区增长超过一倍。2017年全国36个省市仅有6个省市财政盈余,盈余总额约为3万亿,而其他31个省市的财政亏损总额5万亿,财政缺口高达2万亿之巨。入不敷出只能寅吃卯粮。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累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3581亿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地方债务明债尚属可控,弦外之音当然是“暗债不可控”。不妨问得更直白些,地方债务到底有多少?债务期限和品种到底如何?债务规模和结构的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谁能掰扯得清楚?看不见的才是最危险的。
2、半途而废
地方政府不惜疯狂举债投资,名利双收路人皆知。2015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总额高达3.8万亿,2016年这个数字进一步猛增到6万亿,债券发行如此迅猛,违规举债问题如此严重,只能说明一点,地方政府的基建摊子铺得实在是太大了,又没有能力研发、生产半导体芯片,整天只好琢磨些修路修桥的粗活儿漂洗米咯。
打个比方,地方政府上报100个亿的投资计划,却不去做100亿的羊头,而是拆成10个10亿的狗肉,每个项目投10亿,剩下的资金资金缺口投or不投?不投就形成烂尾工程,投就得想办法举债。这是政府口公开的秘密,内行人不陌生吧?
说到这里扯段闲篇儿。笔者出身土木行当,忍不住买弄下老本行。2016年,为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紧张状况,有关部门照搬了英国人发明的PPP模式,目的不外乎哄着民间资本进场为地方财政背锅,嫁祸江东的想法不可谓不巧妙。问题是,
PPP模式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太衰了,大家都明白地方政府是副什么德行,信用问题本来就很那啥,再加上债务压力山大、违规举债问题屡屡被曝光,民间资本愿意进来趟浑水的本就少得可怜,而敢大胆进场的都是油锅里滚过的老油条,地方政府根本就坑不了人家。真应了那句话,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
举债搞基建就是这样一副鸦片膏子,一旦沾染就无法戒除。摊子已经铺开,无奈之下地方政府只能边裸奔边下套,苦等傻子进场接盘。空手道当然玩不转,没柰何只能通过各种手段来违规举债。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2018年3月,财政部做了两件大事。其一红头文宣布PPP项目库必须集中清理完毕,委婉宣告了这一模式因为水土不服而不了了之,一地鸡毛中只留下新疆这种大户呆愣原地;其二呢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的通知》,设置了2018年度地方发债总额限额21万亿。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当前地方债纸面规模就已经达到了22万亿,而这才半年还不到呢是不是?大头还在后面。
3、企业违约
政府债务已经够让人伤脑了,然而更加令人感到恐惧的却是企业债务,怎么说?企业本是一个社会创造财富的部门,当一个接一个企业被债务压垮后,财富创造和民众就业也就成了无源之水,那么接下来令人谈虎色变的稳定问题靠城管吗?
时光追溯到2014年3月,11超日债本金未能到期兑付,成为国内公募债券市场上第一单实质性违约债券,2015年后实体经济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恶化,债券违约开始变得司空见惯。2017全年全国信用债市场出现实质性违约已接近30只,而2018年截止到5月14日,就已经出现了20只信用债券违约,合计违约规模163.5亿元。企业债务违约,已呈前赴后继之势。
2018年5月3日,江南化工控股股东盾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现流动性困难,各项有息负债超过450亿,起因仅仅是因为区区12亿债券发行失败,就引爆了整个公司的流动性危机。由此可见,在连环债务面前,我们的企业是多么的脆弱。
盾安集团是个实体企业,这个事件之所以成为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是因为导致盾安集团陷入债务危机的是银行。简短截说,盾安集团之所以发行债券失败,源自浙商银行对它的抽贷。小白兔白又白们要问,浙商银行为什么突然要对盾安集团抽贷呢?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银行察觉到了某种风险,二是银行本身出了问题。
举新债还旧债在行内是公开的秘密,盾安集团12亿发债失败,直接导致不能举新还旧。据统计,从5月3日盾安集团违约往前追溯一个月,已经有160多只债券被迫取消或推迟发行,涉及总金额1400多亿。盾安的小弟们已经悲壮上路了。
小白又要问,为什么2018开年才短短几个月,就出现了如此密集的违约潮呢?前文讲过,2008和2012两波4万亿大放水,让地方政府和企业吸足了廉价信贷,而2018年将喜迎偿债高峰。数据显示,2018年的偿债规模超过2016年的4倍!
4、政乎企乎?
江浙这边的朋友对大名鼎鼎的盾安集团,以及为它提供贷款的浙商银行估计都不陌生,一个实体一个金融,都是本省大名鼎鼎的明星企业,尤其是盾安集团,那可身负就业和稳定大局的呵。面对债务危机,盾安小媳妇般效仿前日子被川普(特朗普)惩戒的中兴,娇娇怯怯地赖在政府怀里撒泼。国内的明星民企呵,都跟国企学乖了。
盾安哭得梨花带雨,政府有关部门气得怒发冲冠,第一时间召开会议狠狠训斥了抽贷的浙商银行,逼得后者当面表态再也不敢抽贷、断贷。小品段子演绎成了现实,政府、企业、银行群英荟萃,却是地地道道的萝卜开会,这算是哪门子市场经济?义正辞严要求人家摘掉有色眼镜,而市场经济幕布下的勾当竟是如此不堪。
企业一哭二闹三上吊,政府忙着出面辟谣,怒斥媒体无中生有、故意抹黑……如此一出出闹剧,只为将谎言重复一百遍成为真理。国人审丑神经已渐麻木,继而是深深地厌倦……回到前面话题,浙商银行到底哪根筋不对付,为什么要抽贷?
5、市场矛盾
不卖关子,是因为金融严监管、去杠杆的形势下,银行流动性正在遭遇空前危机。
2017年4月以来,原一行三会密集出台多项措施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开启了史上最严厉的金融监管风暴,导致股债商三杀剧情频频上演,而且一躺下就是高潮。
央行由此陷入一种矛盾、焦虑状态,一方面存量货币浩浩汤汤,影子银行四处投机,债务风险汹涌积累,需要严厉加强监管;另一方面呢,市场人气、信心又极其脆弱,金融严监管打击了市场预期,使得民间投资意愿降低,市场流动性枯竭。
病灶找到了,临床表现也就一清二楚了。一边厢高喊‘去杠杆、防风险’,一边厢MLF、PSL……纷纷向市场倾倒,当然光凭这些还不解渴,那就直接开闸放水。
2017年12月29日,央行发布消息称为了满足新年和春节前商业银行因现金大量投放而产生的现金流动性需求,建立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规定在现金投放中占比较高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春节期间存在临时流动性缺口的时候,可临时使用不超过2%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使用期限为30天,此举被称为“春节限定版降准”
2018年4月17日央行宣布,从4月25号起下调部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注意,这次降准无论是适用范围和力度都远超过以往。翻翻央行历史不难发现,一次性下调1%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在人民币汇率高度承压的当下,此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的市场流动性是多么地焦渴!
6、政策纠结
市场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说一套做一套,而这直接源自宏观货币政策的纠结。
5月11日,央行发布《2018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鉴于上半年企业债务违约潮一浪高过一浪,以及空前严峻的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本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格外受到市场关注,谁都想借此窥察央妈下一步的挤奶路数,争取吮吸上一小口儿。关注这个公众号的,对那些空洞晦涩的官话套话都意兴阑珊,直奔主题。
首先关注2016年以来的“削峰填谷”说法。削峰填谷,通俗地说就是钱紧的时候释放流动性,钱松的时候收紧流动性。自打2016年四季度至2017年末,央行为防范金融风险,通过削峰填谷操作,将金融机构超储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这大大压缩了商业银行的闲置资金,导致市场资金面一直偏紧。而本次直接将削峰填谷这个词儿扫进历史垃圾,大放水不敢说,但至少监管放松的意味呼之欲出。
其次是摈弃“去杠杆”的说法,而代之以“调结构”,这个异常重要的变化,与每个升斗小民的财产安全最为密切攸关,重点来看下。2017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对于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阐述,还是“把握好稳增长、去杠杆、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但2018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这句话被嫁接成了“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的平衡”。吃掉“去杠杆”,代之以“调结构”,这是一种根本性的思路调节——去杠杆太痛了,不如直接转移债务。
小朋友圈里多次讨论过,去杠杆就是去债务,怎么去?用财富去偿还;调结构呢?是一种转移债务的思路。举个栗子说明下。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官方说法是‘大规模让利于企业’,就是典型的“结构性减税”,这边减了那边加,而且堵死了之前所有税收漏洞。做小微企业的朋友心知肚明,再想靠逃税苟延残喘没门了吧?
数字不会说谎。经济增速下行,再叠加政府减税,政府财税收入应该下降才对吧?且慢,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1-3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546亿,比去年同期增加6037亿,增长13.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042亿,同比增长18.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26504亿,同比增长9.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4332亿,同比增长17.3%。财税收入增长何其惊人!
回到正题。通过调结构转嫁债务,具体如何操作?依靠房地产转嫁。民众通过存款、购买理财将钱存进银行→银行贷款给开发商→开发商拿到资金后高价拍到地皮,地方政府获得收益,减除杠杆→开发商将高价房卖给民众,开发商获得收益,减除杠杆→开发商还息还贷,银行获得收益,减除杠杆→开发商贷到更多的款、地方政府以更高的地价拍卖给开发商→开发商以更高的房价卖给民众,房价继续上涨……在这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房价不断上涨,杠杆不断转移,很简单吧?
而这,就是政府拼死维持房价泡沫的源动力。试想房价跌了,债务杠杆转移给谁?
但这个死亡循环绝对不是没有漏洞。漏洞在哪里?央行是想通过放水救活实体经济,然而有用吗?地方政府照样缺钱,企业照样该挂挂,放水去了哪儿?当然去了躺着赚钱的房地产业了。火爆的楼市就像肆虐的癌瘤,哪怕央妈挤出的一丁点儿奶水,也几乎一滴不剩地被楼市吸走,流入实体经济少得可怜。
由此可见,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无法对抗房地产行业暴利带来的、对国民经济连根拔起的破坏力了,换句话说,央行的货币政策被房地产业的暴利投机给废掉了。央行如果狠心去杠杆,那么企业违约一个接一个挂;央行顶着巨大的汇率风险放水,资本一滴不剩去炒房。从这个层面讲,“去杠杆”已经无法持续了,而只能通过转嫁债务风险来让房地产泡沫尽可能晚一天破裂,经济晚一天硬着陆。
7、未来取向
通过以上分析,即使纯小白也应该对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建立起一个雏形了吧?‘防风险、去杠杆、紧货币’口号该喊还得喊,但那是喊给吃瓜群众听的,只要市场流动性出现枯竭,降准放水是一定的。但问题是,降准不是你想降,想降就能降,降准放水那可是和当下世界央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
降准放水,将导致货币贬值,就只能动用外汇维持汇率。看看当下的外储规模3.12万亿美元,其中光是外债就是1.8万亿,能动用保汇率的子弹才多少?而一旦汇率继续下跌触及6.5的关口,新一轮资本外逃就将上演,届时只靠资本管制吗?呵呵,姑且不谈道义风险,从2014年的3.99万亿一路逃到2016年的3.01万亿,可见资本管制并非万能。
维持汇率的根本在于和主流货币政策相向而行,譬如加息,但这当然会让地方和企业债务危机爆发得更快。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乐不起来了。房地产绑架国民经济的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的腾挪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而这同时也意味着一点,人民币的升值周期已经结束了,未来人民币汇率将逐渐回归到它本应该呆的位置。
8、结语
债务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源,自古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任何企图勾销或者转嫁债务的行为都是在玩火,而任何自欺欺人的掩盖粉饰都只是牛皮纸包火。
债务危机无关市场经济体还是计划经济体,唯一的区别只是前者规模小而频繁,而后者厚积薄发超强的破坏力,将给习惯QE泡沫的国家带来生动、惨痛的一课。凡是过度举债的国家,最终必然以债务无法偿还、被迫破裂收场,爆发经济危机。
当然,经济危机绝非世界末日,它只是让多数人的生活变得拮据一些,让你的生活主旋律从黄钟大吕,转为羽调商声而已,但绝对不可不防。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公众号阿甘看天下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