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8年11月3日讯】10月26日,国内网络媒体消息称:“记者注意到,近两天有多个注册主体为房地产营销公司、文化传媒类公司的自媒体账号发布所谓‘重磅消息’称:国务院规定半年内必须放开楼市全部限购。此外,关于“房地产市场解开限购已经箭在弦上”的分析观点也颇为吸引眼球。记者求证获悉,网传的该消息并不属实。”文章还说,记者就该事件向权威部门求证获知,自媒体传播的该消息并不属实。
有时,谣言和事实很难区分,也有时是无风不起浪。如果确实是谣言,管理部门可以大大方方地起诉这些造谣者,源于只有权威部门才有资格发布这些政策信息。
谣言的背后自然是利益,房地产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方最有发布这些信息的嫌疑,看来,有人又开始惦记六个钱包了。很多朋友对这种消息很敏感,当房子已经上升到“宗教”地位的时候,自然会拨动多数人的神经。
这样的消息为什么会出笼?源于这是地产商和地方财政共同的利益所在。
“金九银十”以来,各地都出现了开发商大幅降价的消息,房闹事件不断发生,这种事件最容易改变整个社会对房地产的预期。如果整个社会对房地产的预期转差,并且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加入降价的行列,成交量就会快速萎缩,后降价者将无法实现渴望的现金流收入。当开发商落入这个境地的时候,要么等死,要么等待被别人兼并,这显然对开发商很不利。尤其要注意的是,这对那些省级的中等开发商最不利,它们恰恰与地方政府和地方财政有紧密的关系,地方政府显然也不愿意它们落入这种境地,这是这类消息可以出笼的根源,所以,部委的管理者也进行温柔处理,这种消息不会被定义为谣言。
这种消息的出笼,起到的最主要作用是改变预期,防止成交量快速萎缩。一旦成交快速萎缩,无论价格高低,对地产商和地方财政都会起到剧烈的收缩作用,这显然是它们不愿意面对的局面。
有人开始惦记六个钱包,那看看六个钱包的真实情形是如何。
根据此前央行公布的数据,全国住户净存款额只有22万亿,如果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是1.69万,这个数字看起来还不错。但中国很多事情都坏在平均数的“不错”之中,根源在于贫富差距。据有关部门的报告,储蓄最多的10%的家庭,占据了储蓄的75%,而约55%的家庭储蓄几乎为零。
另外,再看看汽车,到9月,汽车销量已经出现3个月的环比负增长,最反应居民购买力的乘用车下降幅度最大。9月,国内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02.5万辆和206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销量分别下降11.9%和12%。在乘用车中,以低端车(上汽五菱)和四五线城市的销售下滑的最为明显。这说明最近两三年楼市在二三四五线城市的普涨,已经掏空了四五线城市居民的六个钱包。三四五线城市恰恰是商业机会比较少的城市,一旦六个钱包见底,恢复起来更难,时间也更长。
上述两点都说明,最广大人群的六个钱包已经见底了。此时,房地产产业链上的利益攸关方如果再惦记六个钱包,从全国普遍的意义来说,注定是落空的。
当然,10%掌握着大量存款的人,还具有购买力,但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中东部的少数二三线城市,这些人不会缺乏自住房,如果让它们投资,租售比是必须考虑的内容,即便将来房子不涨价,在租售比合理的情形下,它们也可能投资。所以,未来少数的热点还会存在,尤其在楼价经过调整(租售比走高)之后。但这样有价值的“点”应该是比较稀缺的。
所以,现在释放出将全面取消限购限贷措施的消息,目的是改变很悲观的预期(即是谣言也不是谣言),防止成交量连续暴跌,这会将地产商和地方财政逼入绝境。在今天的贫富差距下,如果期待在全国全面复苏房地产,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人连车都买不起的时候,买房的能力就更加不靠谱。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价格回调(租售比走高)之后,一二线城市的热点还会产生,这主要是10%的富人的游戏。
未来的资本市场,都只属于少数富人的游戏,股市和楼市都是如此,因为债务压顶的时候,中下阶层的人群将逐渐丧失投资能力,现在是这部分人逐渐退出的阶段。
最后说一下茅台之醉。
茅台自有上市历史以来首次跌停,部分分析师和市场参与者怀疑三季报的相关信息已经提前泄露,原因是白酒股票已经出现了提前回调,这显然是有些主力提前出货。抱着这种质疑的人就是这个市场最典型的韭菜(无论基金经理还是散户),因为八月中旬的一篇报道已经告诉了很多真相,喻示了今天。下图是不同时候发布在朋友圈的留言:
作者关于茅台酒股票的个人微博留言(作者博客)
长期致力于资本市场的人,可以读出图中文章背后的内容,尤其是隐含的财务变化和问题。然后,再看看关于其它酒企现金流的研报,自然就知道为何一瓶茅台就会醉倒整个市场。
大消费概念,在未来五六年内基本可以忽略掉。根源就在于之前提到过的三个数字:55%的人没存款,通胀率2.5%,M0增速2.2%。
所以,不要去质疑别人提前得到了茅台三季报的信息,那是因为别人更洞明。
笔者近一年多以来已经减少对资本市场的谈论,是一些特色所带来的问题。更多地谈论的是一些基本面的问题和老子道德经等哲学文献,这些内容比较生涩,很多朋友或并不喜欢,但目的却是让朋友们可以透视这个信息社会每天都会发布出的海量信息背后的内容,透视经济、透视社会,规避陷阱,让自己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