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最大的就是个税抵扣房租这一项。(图片来源:Fotolia)
【看中国2019年1月7日讯】最近,个税的专项扣除成为重点,本来是一个惠民政策,结果讨论讨论就变味了,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个税抵扣房租这一项,很多人认为这会导致税务部门掌握房东的精准信息,虽然现在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以后极有可能让房东去补交房租的税款。一般情况下,低于5000的可能会以5%的综合税率计征,超过31500元的,按照12%的最高限征收。中间部分按照7%征收。
于是有的房东就惊到了,赶紧给租客下通牒,说如果你拿我的信息去报税,我就涨房租,或者不租给你了。你减100的个税,我可能需要多交好几百甚至上千。所以对于这个风险房东们是不愿意承担的。于是很多内容都开始煽风点火,认为这样的话很可能会造成租金大涨。租客们降低了个税,但却多交了房租。
这个担心其实是有道理的,特别是房东方面,一旦自己的信息被申报上去,那么也就相当于自己完全暴露在税务部门的枪口之下,特别是多套房的持有者,可能一个月房租收入就多大几万甚至10几万,这要真的被征税那可不是个小数目,所以威胁一下租客也是很有必要的。但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担心租金会大涨其实就没有必要了,因为最关键的还是自愿两个字上面,自愿申报不是强制申报。房东威胁之后,绝大多数房客都不会去主动申报了。
相信选择在合同条款中增加租客负担日后税费的条款,这是不现实的,这种合同也没有什么太强的约束力,而且作为房东来讲,已经习惯了不交税的日子,特别是可能不止一套房,所以谁也不愿意提前暴露自己,所以宁可少一事也不愿意多一事,对于这个事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说服房客不申报,自己也不涨租。你好我好大家好。
这种模式是房东得利,租客损失。即使有比较愣的房客,房东也宁愿选择,我给你降100的房租,你也别申报了。所以这相当于租金还下降了。当然如果有房东觉得亏,可能也会跟租客商量,降价空间在0-100之间不等,这种模式就是租客得利房东损失。最差结果就是鱼死网破,你申报,降100税费,我给你涨500房租,咱俩谁也别好过。很显然这种模式租客和房东都损失,按照博弈论来讲,如果你是房东或者你是租客,你会怎么选择呢?
很显然,比较这三种结果,再比较双方的地位关系,前两种可能性非常大,极有可能是第一种,租客不申报了,息事宁人,换来一个跟房东更好的关系,这样可能以后房东涨租的时候,也会有所顾忌。所以短期看吃了亏,但中长期看是有好处的。所以抵扣个税的政策其实是在均衡的市场价格之上,反而增加了租客的谈判筹码。让租客有更多的东西可以谈判了。而房东也将更倾向于好说话,承诺不抵扣个税的租客。对房东来说,最差的结果就是鱼死网破。实在没有必要。
所以,微观层面我们分析清楚了,宏观层面就很简单了,个税抵扣不会让房租上涨,反而有利于租客用这个事争取更大的利益,遇到好说话的房东,没准降一点房租也是有可能的。作为房东也必然对此进行严防死守,想尽一切办法阻止租客申报,但是如果您说,我就是要申报,房东说什么都没有用,那么很可能对于这种一根筋人的租金确实要涨,而且更关键的是,你可能以后不太好租到房了。
不过,反过来说也要特别提醒一点,房租确实是有风险的,但风险不在个税抵扣,而在于资本推动,去年房租就涨过一轮,主要就是一些长租公寓品牌,高价收房资本扩张导致的,结果被当地政府约谈,承诺3个月不涨房租,现如今期限已过,但正好赶上年底,他们也还暂时偃旗息鼓,我们要特别小心。
转过年来,进入租房的旺季之后,这些资本方重新开始扩张。继续在北上深等特大城市高价收房,那么必然会导致供需失衡,房租暴涨。要知道,他们虽然之前被约谈,但是武功并没有被废,作恶的工具还在,也就是他们仍然是资产管理公司的主体,依然有动用资金池的欲望,收的房子越多,资金池也就越大,扩张的速度也就越快。
所以这才是真正的房租上涨的定时炸弹,而年后他们必有动作。我其实最担心的就是这个。现在又有了个税抵扣的担忧,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保护伞,到时候他们可能会声东击西,自己收房推高房租,然后把锅甩给个税抵扣,转移管理者的视线。看!不赖我,房租上涨,都是你们个税抵扣闹的。房东不愿意暴露自己,才把房子给我的。以此来掩盖他们高价争抢房源,垄断房源的事实。
综合来看,过年没几天了。这个事要提早防范,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废了他们的武功,不让他们用资产管理公司做中介,不允许动用资金池,每笔租金专款专用,那么他们这个生意模式就干不成了。租金暴涨的风险也就彻底解除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责任编辑:辛荷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