茀丝亚王后(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伊朗在古代称为波斯,但现在伊朗与古波斯已截然不同。40多年前,伊朗还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当时统治伊朗的是巴列维王朝,于1925年建立。巴列维王朝历经了2位国王——礼萨汗(1925年~1941年在位)和他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1941年~1979年在位),巴列维王朝统治时期,伊朗使用的国号为伊朗帝国。
礼萨汗登基后,雄心壮志地建设伊朗,大规模发展工业、进行基础建设、修建跨国铁路系统、建立公立学校、改革司法机构及改善医疗卫生。他认为由知识份子领导的强势政府可以实施这些计划。
礼萨汗还派遣了逾百人到欧洲留学,其中包括他的儿子。在1925年至1941年的16年间,礼萨汗的发展计划使国家变得都市化,公共教育进展得理想,专业的中产阶层和工人阶层都开始涌现。
到1930年代中期,礼萨汗的高度世俗政策引起一些团体的不满,特别是反对进行改革的教士。1935年,礼萨汗颁布一条法令,要求外国使节在官方通讯当中使用“伊朗”一词,波斯是西方人的用语。这条法令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继任的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1959年宣布,波斯和伊朗两词可以交替使用。
礼萨汗为自己的皇储选了一位当时是世界上著名的美人,茀丝亚公主。茀丝亚的容貌经常被人和好莱坞女明星海蒂・拉玛及费雯・丽比较。茀丝亚公主是埃及国王法鲁克一世的妹妹。茀丝亚和巴列维在1938年5月订婚,1939年3月15日,他们先在埃及开罗的皇宫举行婚礼,又在伊朗德黑兰的皇宫再举行另一埸婚礼,两人婚后定居于德黑兰。茀丝亚公主也在婚礼后获得伊朗国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礼萨汗暗中支持德国,英苏后来迫使礼萨汗禅让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则继承其王位后,这位美丽的伊朗王后,成为了伊朗的代言人,曾经出现在1942年9月21日的美国知名杂志《生活》封面上,英国著名摄影家Cecil Beaton担任摄影。
巴列维国王继承王位后,大力推行西方文明,这时的伊朗,女性可以不戴头巾,穿着短裙短袖,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门,和一般国家的女性无异。
那时的伊朗,女性可以不戴头巾,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门。(网络图片)
国王的妻子,埃及公主茀丝亚第一个做出改变,每次出席重要场合时都打扮地非常时尚惊艳。
茀丝亚王后(网络图片)
美英的支持加上本国丰富的原油储备,伊朗的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发展非常迅速。大街上汽车穿行,人们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街上汽车穿行,人们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网络图片)
巴列维继承父亲的雄心壮志,1963年,他发起了伊朗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改革:白色革命。他主张非暴力地重建伊朗社会,想把伊朗变成一个全球经济、工业势力强国。
在改革前,他进行了民意测验,得到了95%以上的民众支持。之后,他开始了政教分离的社会改革。
此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伊朗成为一个全球经济、工业势力强国。国王引入了新颖的经济概念,例如针对工业工人的分红制,开设大批由政府出资的重工业项目以及对森林、牧场资源的国有化。但最重要的改革是土地改革项目,使伊朗传统的地主失去了影响与权力,近90%的伊朗佃农因此拥有了自己的土地。
巴列维国王发放土地证(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除了政府出资的重工业项目,巴列维国王在女性教育方面投入了许多资金,特别是农村地区。他成立了识字军团,让有高中文凭但未服兵役的人员,去农村支教,代替服役。在伊斯兰传统压制下没有话语权的女性,巴列维国王也给予了选举投票权。贫困的母亲,可以得到政府免费发放的食物。
1965年的识字军团(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1963年伊朗女性参选(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1963年国王参观一所新建的学校(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白色革命由19个改革计划组成,分别在15年的时间内被推行。前6个项目在1963年1月26日举行国家公民投票后推行。
这些措施、冲击了原有的宗教传统。伊斯兰宗教领袖霍梅尼就因为大力反对白色革命而被逮捕,并于1964年11月4日被驱逐出境。
巴列维领导的伊朗白色革命,促成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用很多成果来考量,白色革命是成功的。1968到1978年间,伊朗经济以年均16%至17%的速度增长,国民收入从60年代初的160美元跃升至70年代的2,250美元,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轻重工业体系,并进一步开始发展原子能、电子工业。许多巨型现代化工厂魔术般地出现在原本荒凉的田野,德黑兰由一座破败的小城一变成为举世闻名的繁华大都市。
德黑兰由一座破败的小城一变成为举世闻名的繁华大都市。(网络图片)
1971年,巴列维国王举行了波斯帝国成立2500周年庆典,嘉宾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60多位国王、王后、总统。
1976年,巴列维改用皇历,皇历以25世纪前波斯帝国成立开始计算。这些举措被视为是去伊斯兰化,导致更多的伊斯兰教士群起反对。
由于巴列维推行的政策与巴扎商人阶层的冲突、与伊斯兰主义者的冲突,加上他对以色列的承认、英美对他的支持,还有国内共产主义者的活动,加剧了伊朗境内若干人群对他的反对情绪。
期间,巴列维查禁了共产主义的伊朗杜德党。该党成立于1941年9月,前身是伊朗共产党,在伊朗的知识份子和城市工人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巴列维国王统治期间,该党在反对国王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79年,该党支持伊朗伊斯兰革命。
1979年伊朗的政治动荡转变为一场革命,与白色革命相对,这场革命被称作黑色革命。巴列维看到人民起来反对他,于是离国出走,把权力交给了一个临时政府,随后伊朗皇室被正式废除。
在伊斯兰宗教领袖霍梅尼要回国接管权力,把伊朗带向极端宗教国家之际,巴列维手下的具有现代意识的150名高阶军官,准备发动政变,接管权力,建立军政府。
1979年,伊斯兰革命中示威者举着霍梅尼的照片。(AFP/Getty Images)
他们想仿效土耳其的凯末尔将军,用军力推行国家的现代化和世俗化。或者是像智利的皮诺切特将军一样,用强力终结阿连德的共产党左派势力复辟,用军人政权来稳定政局,阻止国家陷入极端左翼之手。这150名军官跟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联系,但这种建议和请求,被卡特回绝。卡特要求他们必须跟霍梅尼合作,结果,霍梅尼掌权之后,这150名军官全部被处决。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危机。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这也导致了卡特的败选,和里根的上台。
《逃离德黑兰》(香港译《ARGO–救参任务》,台湾译《亚果出任务》)就是一部改编自1979年的伊朗人质危机的故事片。
但是霍梅尼等教士们上台后,却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整个国家开始退化,实行伊斯兰教法。社会从开放变成极端的封闭。现在的伊朗街头,是清一色的黑袍、黑沙,成了整个中东最为封闭的国家。从当时伊斯兰革命的实际来看,百姓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但是,结果完全不是这样。
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挑起了为期8年的两伊战争,将巴列维时期积攒的财富和国力,打了个精光。
现在的伊朗(网络图片)
此后伊朗还陷入了军事化,对抗美国,受到美国和西方几十年的制裁。制裁下,伊朗成为中东最穷的国家之一,食品短缺,石油卖不出去,因此伊斯兰革命后,给底层百姓带来的是无尽的贫困。
40年来的伊朗,跟巴列维时代可谓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怀念巴列维时代的富足和开放自由。(网络图片)
这40年来的伊朗,跟巴列维时代可谓天壤之别。在这差别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怀念巴列维时代的富足和开放自由。
但是现在的伊朗社会,被严格的监视和管控。几十万革命卫队更是保护伊斯兰教政权的基础,百姓虽然后悔莫及,但目前的状况下却也不敢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