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战中,北京鹰派是搅局者。(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9年6月13日讯】不顾百万人上街的压力,北京强势要港府通过“逃犯条例”,不惜毁灭香港在国际间的地位。上周中国发改委“召见”科技业的在中外商,威胁如果外商随意撤离中国、终止商业合作关系,或是禁卖产品给中国客户,会有严重后果。另外,周一,中国热门财经网站及手机app“华尔街见闻”被下架,中国又少了一个时事报导的管道。一个又一个的案例显示,北京的鹰派彻底抬头,与美国的贸易战,没有善了的可能。
但什么转折造成共产党的强硬走向?单纯的贸易战,互加关税的举动,固然对中国经济有影响,但贸易依存度这么高的美中经济关系,关税对经济的影响是缓慢的,因为生产者、消费者的调整,不可能立即发生。五月出口新出炉的数字显示,中国厂家一方面抢在关税升高前出货,一方面加强美国以外市场的出口,最后结果不降反升,就是证明对北京的压力并非立即而有急迫性。况且,北京也还没把刺激景气的手段用尽,为什么急于在此时,升高对美叫阵?
答案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美国的压力逐步加强,共产党虽然不致于立即的生存危机,但越来越明显的美国威胁,让北京高层“未雨绸缪”,先下手为强。而关键点,也许就在华为公主被捕之后。
历史的参考点,是美国对日本帝国在1941年的石油禁运。
希特勒在1939年入侵波兰后,英国对德国宣战,但美国仍然受孤立主义影响,不愿直接卷入战争。罗斯福虽然不愿参战,但仍然用非直接的方法,帮助英国抗德。1940年,德日义的同盟形成后,美国对英国和中国的援助,大幅增加。随着日本的威胁日增,美国在太平洋的动作也越来越多。日本在1940年进入维琪法国控制的中南半岛,直接威胁泰国和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罗斯福为抑制日本野心,把太平洋舰队总部,往西迁到离日本较近的珍珠港。
现时中国在南海的野心,不断给美国在东亚、东南亚的盟国造成压力,一如1940年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野心。美国在南海的自由航行举动,固然给盟国信心,但中国的反应,也一如日本在1940年的反应一样,认知到美国会是东亚霸权的最大威胁,因此只有更加强军备,而不是在互瞪后退让。
美国除了在军事上给日本警告外,还对日本实施废铁和铜的禁运,并且禁止日本船只使用巴拿马运河。日本的铜有93%来自美国,废铁则有74%。禁运一实施,让日本立刻感到经济上的痛苦。而且这一禁运,还真把日本逼上谈判桌。美日谈判的范围相当广泛,甚至包含了从中国撤军。但帝国军部鹰派,一如此时的北京共党高层,信心满满,并不把美国放在眼里。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日都持续谈判,但日本在东南亚的不停的领土野心,让美国只能拿出杀手锏-石油禁运。
铜铁的禁运,让日本帝国提高警觉,而力寻石油的来源。石油乃现代工业的最重要原料,没有石油,战车、军舰动都动不了,而日本彼时的石油来源有八成来自美国。所以铜铁的禁运,一如美国对中兴的禁运,让共产党提高警觉,而为华为可能遭受到的禁运开始准备。而日本对爪哇、波罗洲、文莱的动作,促使美国决定在1941年对日本石油禁运。共产党的升高准备,也反而让美国更决定对华为下手。司法部在加拿大的擦枪走火,抓了孟晚舟,也许不是川普(特朗普)政权策略的一部份,但让中国鹰派得到必需的抗争火药。日本军部在东条英机的主战派领导下,让美日的谈判走不下去,一如现在的美中贸易谈判受到中国鹰派阻扰。军部的主战派,把石油禁运视为美国一定会参战的理由,而决定先下手为强,而偷袭珍珠港。
共产党现在看美国对华为的禁运令,也如同当年的石油禁运。而这类比,并不是巧合。美国在1941年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国,而油是所有工业生产都需要的原料。美国现在控制了全世界的芯片设计和生产设备,而芯片是所有商业产品的核心原料。美国用核心原料的控制力来施压日本帝国和中国共产党,有很强的杠杆效果,但对这两集权政权而言,很不幸地,反而给鹰派更多的火药。美国越施压,他们就越觉得美国会是未来的威胁,不但不会软弱退让,反而认定该先发制人。
但如果日本的先发制人是偷袭珍珠港,中国的先发制人,会是什么?毫无疑义,不是南海,就是台海。台湾要准备好中国的武力进犯,但长期来说,只要能撑过一开始的苦难,美国必会为正义出兵,集权中国的败亡,反而会给台湾真正的长治久安,一如日本帝国的战败,反而带来长久的东亚和平。
(本文原标题:中国对美鹰派非战不可的历史教训)
(本文为《上报》独家授权《看中国》,请勿任意转载、抄袭)(原文连结)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上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