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学生在九龙商场演奏《愿荣光归于香港》(MOHD RASFAN/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9年10月12日讯】香港社会和市民一向以拥有现代的公正法治而自豪,法治也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城市经济体能够得到国际和中国投资者青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经过四个月的抗议运动,这个城市已经倍感疲惫,这里的市民也非常沮丧。任何清醒的人都认识到,那个以严明法治而闻名于世的香港似乎已经成为昨天的回忆,现在的香港社会正充斥着混乱和暴力,恢复法治将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
人们显然对严重暴力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解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种种暴力已经重创香港,许多潜在的投资者正在望而却步,一些已经在香港有投资的人也开始退出香港和考虑如何退出。这种状况继续发展下去,会形成示威者和政府双输的局面,不仅使得香港这颗昔日的东方明珠变得暗淡无光,中央政府还有可能会以此为理由,对香港进行更多的干涉,从而引起更激烈的反抗。
很多人也许会指责示威者中的年轻的“勇武派”,同时指责主张“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议者们拒绝与“勇武派”割席,从而助长了“勇武派”日益激烈的暴力行为。但是如果我们溯本求源,不难看到这样的指责并不公正客观。6月9日的第一次百万人示威是平和的,但是政府却拒绝听取民众的声音,坚持要利用以不公正手段获取的立法会的多数席位强行审议和通过“送中条例”。
特区政府及其背后的中央政府的傲慢导致了学生和民众包围立法会进行抗议,他们希望以此来阻止立法会对修法草案进行二读。香港警方前往镇压,除了采用胡椒粉喷射器、警棍、警盾等常规执法器具之外,在香港史无前例的使用了橡胶弹、布袋弹和催泪弹对人群射击,驱散示威者。事后,警方和特首林郑月娥发表了用词强烈的电视讲话,多次以“暴动”将民众抗议和警民冲突定性。
警察的过度使用武力直接导致了抗议活动开始脱离“和理非”轨道,激进的抗议者采取通过更加暴烈的举动来发泄自己的绝望和愤怒,即使林郑月娥在暴力冲突发生以后采用暂停审议“送中条例”的妥协策略也无法赢回香港市民的信任。愤怒的示威者开始无视警察的警告,他们的要求也从“撤回送中条例”这项主要诉求不断增加,香港进入一个政府和示威者对峙的恶性循环。
示威方面暴力冲击的目标最先是那些象征政府权威的机构,如香港立法会和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他们并没有冲击商铺和反对示威活动的个人。7月21日元朗地区白衣暴徒凶狠地殴打示威后回家的民众和乘坐地铁的无辜市民的事件是香港暴力事件进一步升级的另一个关键节点,警察处理该事件的方式令香港市民认为警察和黑社会进行勾结,用这样一种下流的方式对付示威者。
暴力的雪球越滚越大,勇武派攻击的目标也逐建扩大,最先是围攻用过度武力镇压示威的警察局,随后则是背后有政府的支持纵容出面攻击示威者的北角福建帮,再后来矛头又指向在冲突中关闭车站帮助警察抓捕示威者的地铁车站,后来又有那些支持警察的商家店铺。以至于形成现在这样一种全城开花,处处冒烟的暴力场面。
假如时间可以倒转,中央政府不指使林郑月娥提出修订《逃犯条例》,挑战一国两制底线;假如在一百万市民和平大游行之后,政府方面迅速妥协而不是力推在立法会二读通过;假如在警察第一次过度使用武力之后,他们采纳社会各界要求,成立一个独立的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假如政府和警察公正处理元朗白衣人和北角福建帮殴打示威民众事件,今天的许多暴力事件都有可能不会发生。
香港的法治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而破坏法治的始作俑者就是政府,他们将自己置于法律之上。要想恢复香港法治,政府应该采取主动,至少需要成立一个独立调查委员会,全面调查事件的起因、市民对警察滥用武力的指控、当然也应该调查干涉香港地方事务的所有外部力量,包括中联办和港澳办是否有违反一国两制原则的滥权行为,这一调查符合一国两制,没有反对的理由。
香港激进的年轻人应该冷静下来,要认识到在共产党的统治下争取自由和维护法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他们能够考虑到香港市民的感受,在社会互动中争取反对极权和保障自由法治的最大公约数,准备长期奋斗。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既要有坚定的立场和勇气,也需要讲究斗争策略。一步一步地保护香港的自由和法治,一步一步地争取各项民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