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茶。(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自神农氏发现了茶叶以后,历经唐宋的发扬,明清的改革迄今,它已在中国历史上吟咏了至少三千年以上,“茶”号称为“国饮”一点都不为过,所为饮水思源,饮茶也要知道它的来源,尽管“茶”已风行各国,成为世界最有益的饮料,然中国人还中国人饮茶的方式与精神,因为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文化特质。
宋人饮茶,基本上仍依循唐朝的准则,又从高雅的享受更发扬光大。有关茶的吟咏从更是藻墨丰富,举之不尽。而当时“茶礼”及“尊茶”两种习俗的存在,使茶更为民间重视的原因。至今民间相亲,还是让女方奉茶给男方来相亲的亲友的习俗。“工书画,通百艺”的宋徽宗更是皇帝之尊,亲着“大观茶论”二十篇。
宋朝文人也都是品茗行家,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蔡君谟等也都有诗句赞茶,其中苏东坡与君谟的“斗茶”及东坡与司马光的“墨茶之辩”更传为佳话,而民间也常以斗茶为乐。所谓“墨茶之辩”是指有一天司马光开苏东坡的玩笑说:“茶与墨相反,茶欲白(宋时评白茶第一)。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此二物?”苏轼不加思索的答道:“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真是妙人也妙语。
元朝对于“茶文化”最大贡献,应是将茶推广到四大汗国的领域,北达俄国,西抵波斯及地中海以东之地。虽史料并无元朝茶事推展的记载,但元人本为蒙古游牧民族,唐宋曾以茶安抚,对茶应有一份好感,只是没有那种品茗的风雅罢了,随着领域的推广,而将生活的茶发扬于外,并无不可能。而民间品茶之风,或可由元曲中“坐烧丹忘记春秋...淡饭一杯茶去”。略见避世隐居的寄情山水之趣,与茶、饭并列的普遍。
明代,茶的形状已渐由团茶变成散茶,于是唐宋饮茶的准则,也做了增补或删除。由原来的煮茶改为泡茶,程序也因而缩减,同时也发明了“妙菁法”,此法发明后才开始有了绿茶及红茶的制造,不过当时除了采用“泡茶”的方法,乃沿袭着“煮茶”法,只是在器具及过程上较简化罢了。而明代宋肆的经营已很普遍,而民间品茶的活动也由内而外,日常会举行“点茶”、“斗茶”之会,大家相互“较精”比赛技术的高下,一时蔚为风尚。
因唐宋以来,茶饮之风素盛,下迄明代,颇有日渐风行之势,“妙菁”的制茶法,与“散茶”的流行,使得饮茶的方式,日趋简化,不若唐宋团茶的繁复,现今的制茶方式与“泡茶”法,即是沿袭明代的方式,至今也约有六百年的历史了。
明代时,因朱元璋起于民间,深知民间疾苦,茶课(税)甚轻,由于利厚,民间更广植茶树,茶商地收购运往四方,明代有如宋一朝,需以茶来怀柔四夷,作为政策上的应用,如此“采山之利,易充廐之良”的“以茶易马”,更便明代对于茶的重视了。明代重科举,文风很盛,喜以风雅相尚的文士,吟风弄用之余,品茶助兴似成风气,而书坛名流也常以“茶事”为题,如文征明有“烹茶图”、沈周的“虎丘对茶坐图”、“醉茗图”,仇英“松亭试泉”图,唐寅的“品茶图”......等,是图也是诗,同时茶书的著作,更多达四十余册,可见茶饮在有明一朝的盛况了。
清朝至皇太极入主中原及多尔衮摄政以来,虽仍沿旧明之制度.但法规尤为严密,且又屡兴“文字狱”,文人精力与汉族思想遂而受挫,这与元朝也有相类之处,文人已无心吟咏“茶”了,再加上清末经鸦片、英、法甲午诸役后.民心士气危弱。民族自尊心也大损,挟西洋船坚炮利之余威,茶饮似乎也为洋水冲淡了。民间饮茶的风气似不如前朝的盛行,有关茶的书册。坊间几无所见,文人谈及茶事者亦较少。而达官贵人间相往来,竟有“端茶送客”的陋规.即当宾主言谈并不融洽时,主人会令仆人献茶,这等于下逐客令,知趣的访客最好尽快离辞,免得自讨没趣,这和从前“客来烹茶”、“敲冰煮茗”、“以茶待客”的情况,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了。
民国成立后,饮茶就已蒙上浓厚的商业气息了。各地茶肆皆各有特色,如福州茶馆兼营浴池生意,贵州茶馆里的说书,江西茶馆前的道情,北平茶坊因在帝京,因此颇有帝王气势,四川茶馆则花样最多,气象万千,饶富趣味,广东茶馆的工夫泡法等,皆具地方色彩又有特殊风味。台湾因为外国进口饮料充斥坊间,咖啡厅林立街头,茶饮一度曾没落,但近年来因得各界人士提倡,并证实茶有益身心,故重新唤起国人对茶的注意,这是一种好现象。
从明清迄今,饮茶仍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至今我们口渴还习惯说“喝茶”,因此应该让国民认是并体验正统的中国茶道的生活艺术,而大众应对“茶的文化”有一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