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一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家喻户晓,深受人们敬爱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硅,字君实,汉末为太山郡丞。诸葛亮生长在汉末大动乱时代,而且很小就失去了父母。十四岁时,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跟随叔父诸葛玄,流亡到荆州,投靠刘表。不久,叔父亦死。年仅十七岁的诸葛亮,就在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盖了几间草房定居下来。他一面在山下“躬耕垄亩”;一面攻读经史,博览群书。经常与流亡到荆州的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好友,切磋学问,议论天下大势。他还“自比管仲、乐毅”,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像管仲乐毅那样,相齐桓以成霸业,将燕昭大破强齐,干一番“恢复汉室”,统一全国的大业。被师友们誉之为“卧龙”,“识时务”的“俊杰”之士,成为荆襄地区的第一流人才。
纪元207年,在汉末军阀混战中、尚未站稳足跟的刘备,被曹军所败,屯兵新野。这时他正四出访贤,物色人才。徐元直向剂备推荐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听说后,立即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隆冬的严寒,长途跋涉来到隆中,“三顾茅庐”才见到了诸葛亮。一见面,刘备就很谦虚地向他请教说:现在汉室衰微,奸臣掌权,我不自量力,想出来扫平群雄,安定天下。可是由于自己才疏智短,始终没有什么成就,您看怎么办才好呢?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诚恳,便根据自己数年来的观察和判断,就毫无保留地对天下形势,做了精辟地分析。他给刘备提出了一条“跨有荆盖,保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北抗曹魏的策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策”。刘备对诸葛亮的政见十分钦佩,恳切地邀请他出山。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隆中,尽全力辅佐刘备,为创建和巩固蜀汉政权,而奋斗了终生。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立即掉转马头,挥师南下,意欲鲸吞荆州与江东,进而统一全国。
这时,荆州的刘表已死,次子刘琮举州投降。屯驻新野的刘备,在撤军中,兵败当阳长坂坡,形势十分危机。这时,刚来不久的诸葛亮,为刘备献策,联吴抗曹,并自请“身使孙权,求援吴会”,共拒曹操。当时孙权部下有的主战,有的主降,诸葛亮乘机对孙权说,曹操大军压境了,如果再犹豫不决,则“祸至无日矣。”他又向孙权分析了敌我形势,指出了曹军不可克服的弱点:“远来疲弊”,此刻“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也,非心服也”,内部尚不稳定。这样,只要孙刘两军,“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诸葛亮的精辟分析,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于是年七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决战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结果曹军大败,刘备军队乘胜占领了荆州大部地区,从此有了立足之地。
214年,诸葛亮辅佐刘备进军四川,夺得了益州。刘备任命他为军师、将军。219年,刘备又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至此,刘备与孙权、曹操基本上成为三个势均力敌的军事集团,三国鼎立局面终于形成。证实了诸葛亮关于天下三分的预言。
220年,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次年,刘备在诸葛亮建议下,称帝建国,建立了蜀汉政权。诸葛亮被命为丞相。
222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倾全国之兵力伐吴,结果败军于夷陵。次年春,刘备病危,召诸葛亮至白帝城讬孤。刘备告诉他:“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于是他再“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巩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死后,十七岁的阿斗即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丞相、益州牧如旧。刘禅是个昏庸无能之辈。其小名阿斗,长期被人们当作智慧的反义词使用。
诸葛亮担起了“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的重任。他在刘备死后,采取了一系列内政、外交方面的有力措施。所依据的方针,依然是隆中对策。
诸葛亮是位深谋远虑的战略家。他提出的“外结好孙权”,联吴抗曹的方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但因荆州问题,吴蜀联盟曾一度遭到破坏。刘备死后,他立刻派能言善辩的邓芝使吴,恢复了吴蜀联盟。形成对曹魏左右夹击的钳形之势,这样,才可能在东吴的配合、支持下,出师北伐,使蜀汉政权不至被消灭。
225年,在稳定了吴蜀关系后,出师南征,所谓“南抚夷越”。南中是指大渡河以南的云贵地区。这里,历史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一些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乘刘备新死,蜀汉危难之机,发动武装叛乱。诸葛亮决定先安定南中而后北伐。临行前,他采纳了参军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方针,“七擒七纵”孟获,感动得孟获心服口服地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南中平定后,他仍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当地方官吏,管理西南地区。孟获还到成都,当了蜀汉政权的御史中丞。诸葛亮很注意南中地区的开发,派人把内地的先进的农、手工业技术在南中推广。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改善了民族关系,充实了大量的军需物资,为北伐曹魏创造了条件。
刘备死后,诸葛亮巩固蜀汉政权.在“内修政理”方面,更是呕心沥血,费尽心机。
首先,他针对蜀人专权自恣的情况,实行严厉的法治。制定了汉科(律),对于敢触犯刑律的人,给予严厉的打击。他执法不阿,赏罚分明,“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使蜀汉政治比较清明。
其次,诸葛亮还注意发展生产,推行屯田,加强水利兴修,改善交通工具。如他曾发明制造“木牛流马”,因此,尽管连年征战,蜀国境内,还是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富庶景象。
再次,诸葛亮在用人上,也力求做到任人唯贤,对有才能的人,不论出身门第高低贵贱,能够破格擢用,委以重任。为蜀汉政权选拔出一批文臣武将。故在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在强敌面前,还能维持三十年之久。
从227年起,诸葛亮为了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先后六次出兵北伐曹魏。临行时,他上表刘禅,要他“亲贤臣,远小人”,接受汉代兴衰的历史教训;要求刘禅广开言路,容纳雅言,执法公允,这样才能巩固发展蜀汉事业。诸葛亮的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因天时、地理,运输不济等原因,始终未能击破魏军的主力。234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并接受前几次北伐教训,进行屯田、打算与魏军长期相持。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军中。按照他的遗嘱。葬于定军山,终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死后,魏军统帅司马懿,看到蜀军驻扎过的营地时,连声赞叹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一生,忠于蜀汉政权,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处处以身作则,“勤攻己之阙”。如在第一次北伐中,因马谡违反节度,造成街亭之失,他一方面“挥沮斩马谡”、以正军法;另一方面,他“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深刻检讨自己,上疏“请自贬三等”,要刘禅给他降职处分。
诸葛亮贵为丞相,总揽蜀汉大权,他从不居功自骄。他一生不私殖产业,生活俭朴,不使自家“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诸葛亮一生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深谙兵法,治军有道,长于巧思。他在训练军队,指挥作战和兵器改革方面,有很多卓越的见识和创新。并亲自指挥过一些以智取胜、以弱胜强的战役。至今留下许多动人而有趣的故事。有些是演义家们的加工、编造而非史实。如“空城计”、“借东风”、“草船借箭”等。这些都是后人对他的智慧和才能的夸张、歌颂。大诗人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的诗句,却并非过分夸张,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名垂青史、声震宇宙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
赘言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使自家“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内修政理”,呕心沥血,费尽心机。他使百姓“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到处呈现富庶景象。
他处处以身作则,“勤攻己之阙(缺)”。曾自检讨,“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请自贬三等。”
司马懿赞曰: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杜甫诗曰:“诸葛大名垂宇宙”!
总之:诸葛亮,鞠躬尽瘁、爱国爱民;忠贞大节,感人至深!
(源自《中国古代名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