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作为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象征。从空中俯瞰,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前行。
长城的修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历经秦始皇大规模修建之后,汉、两晋、金、元、明等朝代都修建过长城。这其中,当属明朝的修建水平最高。
那么,明长城历经六百年依旧坚固如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用特殊的材料制造而成的吗?
万里长城屹立千年不倒 关键在于“糯米砂浆”
原来古代中国的建筑工人通过将糯米汤与标准砂浆混合,发明了超强度的“糯米砂浆”。标准的砂浆成分是熟石灰,即经过煅烧或加热至高温,然后放入水中的石灰岩。
研究显示,现在已为亚洲人饮食主要组成部分的美味糯米,也是使中国古代一种砂浆效能超强的根本原因。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砂浆仍是现存修复古代建筑的最好材料。
糯米砂浆或许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有机和无机原料制成的复合砂浆。糯米砂浆比纯石灰砂浆强度更大,更具耐水性,还认为它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技术创新之一。
秦始皇建造万里长城也是厉害了,本身他就是想要利用万里长城来做军事防御的,一点都不马虎,说实话真不是一般的奢侈。怪不得现在再也没有人愿意用奢侈的“糯米砂浆”,不用说秦始皇肯定是耗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
依据维基百科的资料,长城是古代中国为抵御不同时期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修筑规模浩大的隔离墙或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中国北方自古便不安宁,在古代主要以游牧为主的蛮族有劫掠的习惯,万里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尤以秦、汉、明三时期的规模最大。
《延庆州志》记载:“古长城,在州南二十余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逦而至永宁一带遗址犹存。
唐朝时,由于北方的突厥在唐太宗时已经被平定而不再成为威胁,此后三百年未修长城;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得之后宋朝修筑长城变得没有意义;元朝统治者是蒙古人,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只起到盘查路人和作为商路驿站的作用;与元朝类似,清朝直到灭亡也未修长城。
因此,近来实际修复长城的仅明朝一期,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长城,长城遗址跨越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长城也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
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产包含有八达岭长城、山海关、嘉峪关3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