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0年2月13日讯】疫情原本是一只“灰犀牛”,在去年年底从武汉向我们奔跑过来,但由于疫情信息未充分流动,这只奔跑的灰犀牛并未引起大家的重视,也没有触发市场机制。
直到今年1月20日疫情信息公开后,这只“灰犀牛”突然演变为“黑天鹅”,全国高度警戒、甚至恐慌,口罩一抢而空,武汉多地封城,农历新年假期延长,返程复工推迟。本次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黑天鹅”的突发性和“灰犀牛”的冲击惯性两大特点。
目前,黑天鹅的冲击基本过去了,接下来灰犀牛冲击的持续性会更长,影响更深远。
笔者认为,本次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造成财富的净损失,加大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
需要明确的第一点是,疫情肯定是造成财富的净损失。有些人认为,市场具有调节作用,疫情过后,需求上升,经济复苏,可以填补财富损失,烫平经济波动。还有一些人认为,疫情如战争,可以倒逼技术进步,反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这两种观点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忽略了一点:疫情、战争创造的需求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这种被动的需求只会造成财富净损失,否则就会得出荒唐的结论:灾难促进财富增加。
需要明确的第二点是,非典对经济的影响,对我们的分析没有太多参考价值。因为这两次的宏观经济背景是完全不同的:
国内方面,非典时期,中国经济处于景气周期,90年代改革的红利爆发,经济高速增长,人口红利巨大,制造业火热,房地产蓄势待发,市场爆发力强。2003年第二季度GDP因非典损失了2个点左右,当年GDP增速实现了10%的高增长。此后三年8年,GDP增速都在9%以上。
如今,中国处于经济下行周期,全球技术红利、国际市场红利、国内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速在2010年进入拐点,从10%左右的增速下降到去年“6”台阶,今年“保6”的压力很大。
国际方面,非典时期,全球经济增长强势,国际贸易火热,中国刚刚加入WTO,国际市场红利大爆发,外贸出口一日千里。如今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逆转,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市场红利衰退,中美贸易摩擦进入纵深阶段,国际产业链转移,出口制造业的竞争力衰退。
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将这次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他国针对中国采取旅游、贸易等限制,但依然七八十个国家国家采取了类似措施。
从内外部情况来看,这次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市场的自愈能力不如2003年。
另外,过去十年,我们大量使用货币、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增长。如今,国内房价居高不下,企业、家庭的负债率都大幅度攀升,基建拉动及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已经凸显。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深入、金融市场逐步开放以及经济杠杆率高企,货币及财政政策刺激的空间越来越小、效果越来越差、风险却越来越大。
综合以上,这次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要大于非典。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因此下降2个点以上。今年整年的GDP增速大概率低于6%,今年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比去年更大。当然,这个结论只是一个简单推测。
此次疫情对宏观经济造成的第二大影响是:冲击经济循环,打击供给端,可能加剧企业及家庭债务危机,加剧物价上涨及失业,滞涨压力增大。这是笔者关注的重点。
正常情况下,经济遭遇疫情、股灾等冲击,市场的自愈能力促进经济复苏。如非典过后,经济强劲复苏,很快烫平了波动。又如美发市场,疫情过后,需求上升,财富损失可得到一定的弥补。
但是,有些损失是难以弥补、无法挽回的。比如,因为疫情,冬季和春节的服装存货积压,田地里的蔬果腐烂。又比如,生命的消失,企业的消失,工人下岗……
一些门店、一些工厂及公司被房租和工资压垮,因无法偿还债务、贷款而倒闭。一些工人被裁员,被降薪,家庭收入下降。一些家庭收入减少,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导致断贷、违约,甚至陷入贫困。
由于这次疫情比非典传染程度更强,封锁覆盖范围更广,返程复工、企业复产、经济复苏的难度更大、周期更长。这说明经济循环可能遭受打击,市场的自愈能力遭遇挑战,甚至要谨防通胀螺旋或债务螺旋。
概括起来,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经济循环是否会断裂。具体来看:
一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债务危机。
企业收入下降、现金流枯竭、债务危机爆发,会引发连锁效应,经济衰退,产值下降,债务增加,工人失业。
疫情期间企业的压力包括:支付租金、工人工资压力大,违约风险大,物流受阻,客户流失,负债率上升,资金周转困难,复工招工难,业绩受损波及资本市场,预期不确定性,运营管理难度增加,等等。
这里引用朱武祥教授对995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疫情期间这些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成本压力来自工资和租金,员工工资和五险一金、租金合计达76.46%,偿还贷款占13.98%。其中,34%的受访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就是说,67.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85.01%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只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二是企业裁员、降薪,工人失业,个体户破产,家庭收入减少,负债率上升,一些家庭可能面临债务违约,陷入贫困。疫情对弹性薪酬的工人收入影响大,对农民工的收入影响大,对个体户的收入影响大。
企业的成本压力,也会转移到工人上,通过降薪、裁员来缓解。朱武祥教授的调查显示:
29.58%的受访企业估计疫情导致今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22.43%的企业计划减员降薪来度过难关,21.23%的企业准备贷款,16.20%的企业选择停产歇业。可见,中小企业首选裁员降薪。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业承担了大量的就业人口,需要关注失业上升、收入下降以及“在职贫困”。
三是物价上涨,谨防通胀螺旋。
统计局发布了最新的数据,今年一月CPI同比上涨5.4%,其中城市上涨5.1%,农村上涨6.3%,食品价格上涨20.6%。这次疫情加剧了去年价格上涨的趋势。如今复产复工为什么很重要?若复产缓慢,势必进一步加剧供应紧张、物价上涨。
总结起来,这波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可能加速经济滞胀的趋势——经济下行、衰退的同时,物价上涨,失业率上升,家庭收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