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被时间追着跑,被开会追着跑,眼看时间不够,不得不放弃原本想做的事吗?(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原理与功效
谁不曾在工作的截止期限前感到焦虑?谁不曾想把工作拖延,搞得进度落后?谁不曾被时间追着跑,被开会追着跑,眼看时间不够,不得不放弃原本想做的事?
法国诗人波特莱尔(Baudelaire)在诗作〈时钟〉(The Clock)写道:“莫忘时间乃贪心的玩徒,回回夺得货真价实的胜利!”这就是时间的本质吗?或者,只是时间的一个面向?一般而论,为什么大家在时间运用上有这种问题?这种时间匆匆流逝的焦虑来自何处?
谈到定义时间,还有定义时间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思想家、哲学家及科学家都不得不承认失败。这类叩问必有局限,从不完备,很少人当真提出什么真知灼见。不过,时间似乎具备两个息息相关的层面:
持续流逝。时间的抽象层面,带来衡量时间的习惯(秒、分与小时)、像空间维度般以轴线代表时间的做法、事件长度的概念(时间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以及迟到的概念(再次是时间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事件接续。时间的具体层面,一个个依序上演的事件:起床→冲澡→吃早餐→读书→吃午餐→睡午觉→玩乐→吃饭,在一天的最后上床睡觉。小孩先有这个具体概念,再发展出时间在事情背后流逝的抽象概念。
按这两个层面来说,造成焦虑的是持续流逝。这在本质上难以捉摸与定义:时间流逝,朝未来而去。如果按时间的流逝衡量自己,我们会随分分秒秒愈趋束手无策,无计可施,垂首落败,失去成就事物所须的生命冲力(Élan vital):“2 小时过去了,我还没大功告成;2 天过去了,我还是没大功告成。”我们变得耗弱,做事的意义不再清楚。事件接续的层面似乎较不导致焦虑,有时甚至一个接一个,带有节奏,带来平静。
●番茄工作法的目标
番茄工作法的目标是以简单工具及方法提升效能。(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番茄工作法的目标是以简单工具及方法提升效能(对你和团队皆然),功效如下:
1. 减少持续流逝的焦虑
2. 藉削减干扰来提升专注程度
3. 提升对个人决定的留意
4. 持续激发干劲
5. 支撑达成目标的决心
6. 在质与量两方面增加评估能力
7. 改进工作方式或读书方式
8. 促进努力克服难题的决心
●简单有效的经典理论
番茄工作法是基于三个要点:
1. 以不同方式看待时间。不再抱持着持续流逝的概念,从而降低焦虑与提升效能。
2. 善用头脑。我们能够学得更好,思虑清楚,全神贯注。
3. 简单易用。这套方法简单不复杂,但有助持续专心致志达成目标。相较之下,许多时间管理工具的缺点在于叠床架屋,反把工作变得更复杂。
番茄工作法的发想来自下列概念:“时间箱”(time boxing)、英国心理学家博赞(Tony Buzan)等人提出的心智工具, 以及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的动态原理。谈到组织目标与事项,相关概念详见美国作家吉布(Tom Gilb)的书。
本文整理、节录自法兰西斯科‧西里洛《间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25分钟,打造成功的最小单位,帮你杜绝分心、提升拚劲》一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