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的《维摩演教图》卷,传为李公麟所绘,水墨纸本,纵34.6厘米,横207.5厘米,无款。明人沈度、董其昌、王穉登等人在画卷的跋中皆称作者为宋代李公麟。画后幅有明沈度书《心经》及跋“永乐丙戍岁(1406年),予客燕台真如寺,老僧元觉出示李龙眠演教图真迹,随索予书《心经》附后,自愧玉台难并,固辞再三。老僧索之甚笃,勉强净手谨书一通。是夕上元日也。云间沈度。”并有明董其昌、王穉登题跋。钤元柯九思“柯氏敬仲”,清索额图“钦赐忠孝长白山长索额图字九如号愚庵书画珍藏永贻子孙”、“长白索氏珍藏图书印”,清宣统皇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等鉴藏印,共57方。
李公麟(1049年-1106年),北宋画家,擅画人物、佛道像,画技博取前人之长,承继顾恺之、吴道子等人笔法,自创一格,多用“白描”,笔法如行云流水,而不设色,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神情意态。宋徽宗曾赞他为当朝最重要画家。元符三年(1100年)病痹告老,隐居龙眠山,号龙眠居士。
除画家身份外,李公麟也是北宋的名士,其襟怀超脱,“从仕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山林”。他从未卷入“党争”漩涡,却能潇洒地与新党王安石和旧党苏轼、黄庭坚、王诜等人密切交游。他推崇的就是“清谈”般的超离世俗,体现了“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文人美学观念。
《维摩演教图》取材于佛教《维摩诘经》。大概三千年前,印度有位在家修行德高望重的居士,被称为维摩诘,他是与释迦摩尼同时代的人,学识渊博,德行崇高,善于应机化导。释迦牟尼的众弟子与他一起参禅悟道时,时常宣讲自己所证悟的佛理,以启示释迦牟尼的众弟子心中迷而不悟之处。有一天,维摩诘出人意料的病了。释迦牟尼叫文殊师利前往探视,文殊师利到了维摩诘的住处后问道:“世尊对你的病很关心,特派我来问候你,不知居士的病是因何而起的?已经病了多长时间了?又应该怎疗治才会好。”维摩诘听后回答道:“我的病是从无明而起的,因为无明故产生爱欲,因为爱欲而生起了病患。因为众生多从无明生爱欲遭罹病患,我也是一样;如果一切众生能够灭除无明爱欲从而去除了病患的根源,那我的病也就好了。菩萨对一切众生爱之若子。一旦众生得病,则菩萨就很难过;一旦众生的病痊愈了,菩萨也就没有忧患了。至于说我的疾病是因何生起的,菩萨生病,都是从大悲心生起的。”文殊师利听后若有所悟。随后维摩诘又为文殊讲述了他所悟到的其它佛法的含义,谈话渐入佳境,文殊师利听了入了神,正想再继续追寻更高深的道理,维摩诘忽然默然而忘言,文殊师利于静默中得悟佛理,一刹那间,天降花雨。当花落在文殊师利的身上,便随即堕落,但是落在比丘的身上,却着附不堕,因为殊师利已经达到了菩萨的境界。
《维摩演教图》主要运用游丝描和铁线描的技法,相辅相成,遒劲圆转而富于表现力度的,在成功地刻画出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的同时,意境洁净轻淡,整件作品给人素雅、洗练之感。虽然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这么多衣履服饰,长纱飘带,疏密适当,繁而不乱,观者不仅不感到眼花缭乱,反而觉得每条线条的舞动都紧扣人心弦,时松时紧,有粗有细,或疾或缓,虚虚实实,曲直刚柔,如果没有高度熟练的技巧,是很难做到的。画中的金属玉饰,竹木床凳等陈设,以及人物的肌肉、骨骼,各不相同的质感,没有任何设色,完全通过线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自吴道子之后,李公麟将这种平淡的境界运用到极致,把白描推向了成熟,确立了在绘画史上的一席之地,成为后人学画所遵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