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人生胜利组”的孙策,为何最后没成功?(图片来源:Adobestock)
为什么总是离成功只差一点?
─孙策又帅又强,怎么看都是人生胜利组,却没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如果你玩过股票,一定听过“停损点”这个词,当亏损到达一个指标时,就不能再盲目期待股票起死回生,反过来说,在股票节节上涨、一帆风顺的时候,别忘了注意潜在的风险。
三国江东有两大明星,孙策和周瑜。
《三国志》说孙策“美姿颜,好笑语”,又说周瑜“长壮有姿貌”,现今电玩或戏剧多半将周瑜塑造成花美男的形象;但若要认真考究,或许孙策才是真正的美男子,周瑜比较像是高大粗犷的型男。
孙策和周瑜少年时相识,两人情同兄弟,他们后来待在袁术麾下,但前面的章节说过了,袁术并不是一位能够用人的老板。
孙策这年十九岁,带领孙坚旧部,逐渐崭露头角,袁术仿佛看到了当年孙坚的影子,一方面暗自警惕,一方面又忍不住赞叹道:“如果拥有像孙策这样的儿子,死也可以瞑目了!”
袁术虽然知道孙策的能耐,但他不敢给孙策更高的封赏,害怕这头猛虎会难以控制,这让孙策渐渐认清事实,他必须另外寻求发展。
乱世之中,有的是机会。
扬州刺史刘繇与袁术为敌,孙策提议道,他可以会同舅舅吴景、堂兄孙贲,为袁术除去刘繇跟长江一带的敌对势力。袁术同意了。
袁术认为自己历时多年都无法平定列强,孙策又怎么可能办得到,于是资助金钱与少许兵马,静观其变。然而,孙策以此数百人与父亲部将为基础,后来聚众至六千人,渡江转战,战无不胜,势如破竹,没有人敢与之交锋。
最惊人的是,孙策战刘繇、破笮融、攻王朗,连战皆捷,得到吴郡、会稽、丹阳三郡之地,这个时候,他竟然才二十一岁!
而在孙策二十五岁那年,他又攻破宿敌黄祖,坐拥江东六郡,正式成为一方之霸。
刘备三十二岁时入主徐州,四十七岁那年还在当阳抛家弃子逃命,同年打赢赤壁之战,才打下根基;而曹操四十岁时才站稳兖州,四十五岁时挥军官渡,七年后才平定北方。
在我的想像中,年轻气盛的孙策大概会忍不住呛声说:你们两个阿伯在忙什么?打仗很难吗?
如果世界上有天才,孙策肯定就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这种征战本事,恐怕连曹操都自叹不如。
当然,在东汉混乱的政局中,各州各郡情况皆不相同,江南的地方势力并没有那么强,立足中原比平定江东困难多了,但无论如何,孙策确实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席卷长江,他究竟是怎么办到的?
孙策平定吴郡、会稽,虽然连战皆捷,但孙家不是当地大族,其实在入主江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三国志.孙策传》引注《江表传》
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该不会说孙策“帅名远播”,百姓听闻大明星孙郎来了,都被他迷得失魂落魄,这未免帅得太没有天理了吧?
实际上,这里说“皆失魂魄”应该以惊惧的意思解释。孙策的军队所向无敌,敌军望风而逃,人们只闻其名,原本感到害怕,但孙策大军到来之后,对于百姓秋毫无犯,所以大家才放宽了心拥护孙策。
世上没有万全之计,史书说孙策曾经“屠东冶”,或许他还是在不得已时下了重手,这个“屠”字可轻可重,或解释为攻克,或解释为屠杀,但若说孙策所到之处多有杀戮,那么当地人们又怎么会欢迎他呢?
我的结论是,孙策的方针很简单、很暴力,杀当地豪强,收大众民心。
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三国志.孙韶传》引注《会稽典录》
孙策身为外来政权,对于在地士族与英杰采取高压手段,也造成士人出走,其中,诛杀吴郡太守许贡更是种下了祸根(孙策后来就是死于许贡底下的刺客之手,这件事在第一章郭嘉的故事说过了)。
这个策略虽然未臻周全,但铲除强敌,善待百姓,收买人心,确实是孙策得以迅速称霸江东的关键。
自十六岁起,直到二十六岁,孙策用兵几乎所向无敌,简直是鬼神一般的存在;然而,孙策“轻而无备”,最后死在刺客手中。
关于孙策之死,此处不再多说。这一回,我们来讨论另一个问题,孙策的目标,到底在哪里?
这倒不是说,孙策是个毫无目标的莽夫,其实从他更年轻的时候,就可以略窥一二。
策曰:“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就舅氏于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三国志.孙策传》引注《吴历》
孙策十七岁时,在江都拜访名士张纮,他对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辈说道:“现今时局混乱,群雄并起,各怀私心,没有人能够匡正天下。父亲曾与袁术一同讨伐董卓,后来在战场上丧命,我若得以说服袁术,带领父亲旧部,并与舅舅吴景一同起事,东据吴郡、会稽,既能替父亲报仇,又能成为朝廷有力的外藩,您以为如何?”
想当年,我们十七岁时连以后想读什么科系都不清楚,孙策已经描绘出属于他的未来,光是看他上门求教于张纮这番话,便能够看出这个学生绝非寻常之辈。
但张纮当时并没有认真回应孙策,先前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都曾辟张纮为官,但他一概推辞,并无出仕之心。
孙策见张纮推讬敷衍,红着眼睛说道:“老师!您的名声与识见之高,远近知名,请您直言告诉我!我想做一番大事业,需要仰赖您的力量啊!”
涕泣横流,颜色不变。纮见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志言。─《三国志.孙策传》引注《吴历》
孙策满脸眼泪,但神情坚定,张纮被他的心意感动,毅然回答道:“昔日周朝衰败,齐桓公、晋文公顺应而兴;现在你继承父亲之武勇,收兵吴郡、会稽,再谋荆州或扬州,那么绝对不只是一个朝廷外藩而已,更能够以此立业,届时我将与我的好友一同南渡投效于你!”
孙策大受感动,他拜谢张纮,并将母亲与幼弟讬付给张老师,背着铁剑走出茅庐,先投袁术,挥军长江,一路练功升级,后来张纮果然依约来投,这段君臣之义实在感人,也让我们再次看见孙策的魅力,无论是肝胆相照的周瑜、太史慈,或原本坚持不当官的张昭、张纮,老少通吃,这些人皆受到孙策的感召,甘愿一生为东吴效命。
所以,话又说回来,孙策有勇有谋,那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提出“孙策的目标”这一点,并不是说孙策毫无目标,基本上,孙策就是照着他十七岁那年“江都对”的规划,一直在向前进。
是的,他一直在前进,但忘了停下来。
如果你玩过股票,一定听过“停损点”这个词,当亏损到达一个指标时,就不能再盲目期待股票起死回生,必须果断卖出;反过来说,还有另一个“停利点”的概念,当你持有的股票节节上涨、一帆风顺时,别忘了注意潜在的风险。
可惜的是,在孙策心中,就是少了这样的概念。
【说书人后记】
孙策遇害早逝,事后分析,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点是他自恃武勇而缺少防备,第二,则是对江东列强采取武力镇压的手段,孙策灭掉这么多豪杰,他们底下自然会有人想报仇,导致了悲剧。
那么,假如我们是孙策身边的谋士,或者说我们自己就是孙策本人,不妨想想,应该怎么做才好?
孙策是遇害而死,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就是给孙策一百个随身护卫,寸步不离保护他,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以孙策这样积极的战略观,平常又疏于防备,他还是可能在其他时候陷入危机,如果要劝孙策改变,人的个性也没有这么容易说变就变,那该怎么办呢?
所以,我才会提出“目标”这个说法。
基本上,孙策的文武资质都是一流的,他少年时就想过了,他加入袁术的军团后,以父亲旧部属作为基础,只要逮到机会就能自立,后来袁术称帝被众人谴责,孙策立刻与前老板画清界线,他自己成为了江东的霸主。
孙策订立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堪称无懈可击,但如果我是孙策的谋臣,我会在这时问上一句,请将军想一想,你原本的目标是什么?现在真的达成了吗?
孙策是聪明人,相信只要短短几句话,他就会醒悟过来,现在只是打下了江东,还没有站稳江东啊!在刚得到根据地的关键时期,就在谋划如何北上打许都,这未免太心急了!
我前面说到,曹操跟刘备这两位阿伯,经历许多时间才经营出成果,乍看他们创业的速度比不上孙策,其实这才是他们高明的地方,曹操、刘备初期吞过许多败仗,甚至失去所有根基,所以他们明白,如果内部没有安顿好,急着对外征战根本没有意义。
曹操跟刘备花了好几年才学会这样的教训,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件事放在心上,深自警惕,那将受用无穷。
当你距离成功,看似只差一步之遥,更应该小心谨慎,随时询问自己,我的理想在哪里?我现在有没有走偏呢?我真的有脚踏实地达成目标吗?
可惜的是,孙策当年还没认识这个道理。
孙策以外来政权的姿态,在短短的六年期间,打遍长江无敌手,他的下一步不应该继续打下去,而是先在江东确实扎根;如果孙策开始“转型”,好好发展内政和经济,等资源更加充足时再北上争天下,这绝对是曹操跟刘备更害怕的对手啊!
本文整理、节录自说书人柳豫《你的人生难关,三国都发生过!:说书人用26则三国人物的生存故事,让你看懂职场黑暗面、看清人性与成败》一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