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月亮像宝镜般缓缓升起。(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中秋来临,皓月当空,万里共皎洁,此时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言谈中的话题。
人们为何于中秋赏月呢?是因为中秋之夜,碧空如洗,月像既圆且亮,光辉皎洁。
中秋咏月诗文佳句,可谓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以下列举几首与中秋有关的古诗词。
古代赏月诗词
水调歌头•中秋
(宋)京镗
明月四时好,何事喜中秋。
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
放出白毫千丈,散作太虚壹色,万象入吾眸。
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等闲来,天壹角,岁三周。
东奔西走,在处依旧若从游。
照我尊前只影,催我镜中华发,蟾兔漫悠悠。
连璧有佳客,乘兴且登楼。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字仲初,唐代颖川(今河南许昌)人,著名诗人,曾出任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绝。
“中庭地白树栖鸦”:指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喧闹了一日的鸦鹊在月光下树荫中栖息入睡了。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澄静素洁、清美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指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又进一步使人联想到那月亮上的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此句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思。诗人用“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出了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为什么呢?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推己及人,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一个“落”字,表现的蕴藉深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自然的引上了思乡、思亲怀友,刻画出人的思念之切,表达出人们在中秋之夜渴望团圆,彼此牵挂、祈福他人平安的愿望。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洛阳(今属河南)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因直言上谏被贬谪边地,转迁多州刺史,历尽坎坷,但始终坚持自己报国安民的理想,坚忍不拔,心忧天下,曾写著名的《陋室铭》以明志。
诗的释意:上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暑气已退,九霄清净,秋色澄明,万物清丽。满天繁星隐藏了光彩,让给月色,金风水露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明月、天上仙境依然是恒久的!
这首诗描述了月夜漫游月宫仙境的畅想之旅。读来觉得满卷月华,气象万千,天上人间,景物随时而变,感思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足可见诗人运思的匠心。体现了诗人对仙境和永恒的向往。
中秋
(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字先之,宋代虔州兴国(今江西兴国县)人,曾任国子监教授。素有拯世济民之志,为官敢于直言,不惧权奸。
这首诗释意:
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宝镜般缓缓升起,万籁俱寂,唯有清风徐徐,云端里缥缈的仙乐此时也寂静无声。
遥望太空,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悬云层之中一片通明,照亮了千家万户,把人间照耀的明亮无比。
月圆时狡兔只好空从弦外落去,蚀月的蛤蟆也休想出现在眼前。
如果有乘往月亮的灵筏,我想邀约同伴携手一起去遨游月宫和太空,但须等到银河彻底澄清以后。
好一幅中秋月圆的水墨意境!此诗把中秋夜空描写的浩瀚无垠,把中秋明月描写的明亮如镜,把月夜气氛描写的如诗如画。驰骋想像,等到银河彻底澄清以后与同伴一起登上天上仙境,使得清辉漫空的月色又显现出新的境界。
责任编辑:静妍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