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某公园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雕像(图片来源:Sean Gallup/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0年10月23日讯】“共产主义”偷换概念的技巧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为极权政府量身定制了一套政治经济制度。其中应用了各种偷换概念,以致很少有人明白这套理论的极权本质。
首先,“共产主义”一词,是从日语中照搬而来1。其中文的准确翻译,是“社区化理论”。
德语:Kommunismus
日语:共产主义
英语:Communism
中文:社区化理论
什么是“社区”(Community)?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人们,因为某种共性而聚在一起,进而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但是,在社区之外,每个人又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独立思想。
而马克思的“社区化理论”,是要推而广之,让全人类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上,形成“社区式”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运作,取消一切个体差异、思想差异、文化差异。最终让全人类像一架机器一样统一的运转。
为什么要这样呢?很简单,这样可以让全人类的生活变成一条工业流水线,高效生产。
偷换概念(1) 混淆了“生产”与“满足需要”的关系
传统意义上,生产财富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更多需要。而马克思的社区化理论,是要遏制人类的需要,以进行高速生产。
为了把全人类“社区化”,首先要取消家庭。为什么?因为家庭是构成正常社会的最小单位。每个家庭都是独立的、稳固的,有着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与需要。只有消灭家庭,才能把所有人安置到一架统一的社会机器之中。
家庭制度是在人类繁衍中自然形成的。“共产主义”试图消灭人类自然形成的这种机制,建立一架像“流水线”一样的高效运转的社会机器。这或许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启发。但是人类传统的价值观正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这是自由社会一直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的原因之一。
在偷换概念后,马克思把生产效率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鼓吹生产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但是这套理论,在实践中,碰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人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共产主义”无法达到理想化的高速生产。“共产主义”理论没有去考虑政权要如何服务于人类的多样化,相反,所谓“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消除人类的多样化,以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计划经济”。
在经济活动中,儅“生产”和“消费”都服从计划之时,意味着,民众的需要也必须服从计划。任何共产政权从一开始,就在经济领域扼杀着民众的自由、扼杀着民众的个体需求、让民众习惯于“被分配”。
11882年,日本学者城多虎雄的《论欧洲社会党》一文中,第一次出现了汉字的“共产主义”一词。其德语原文为“Kommunismus”,英语翻译为“Communism”,中文翻译为“社区化理论”。
但是,直接取消家庭,冲击了全人类的价值观,一定会遭到抵制。马克思同时提出,要取消“私有制”,目的之一,是瓦解家庭存在的基础。
偷换概念(2)混淆“私有”与“自私”的区别。
在马克思看来,一个极权的世界政府,既要支配所有财富,也要支配所有人。
财富私有,导致极权政府无法支配所有财富。
家庭,即私有生活空间,导致极权政府无法像军事管制一样控制人的所有行为。
“财富私有”和“生活空间私有”,使人可以有自由追求和自由活动的空间,却是极权的障碍。所以马克思既反对“自由化”,也反对一切“私有”。
取消“财富私有”,同时也瓦解着“生活空间私有”,因为生活离不开消费。当人的一切消费都由“社区”来支配的时候,一切生活内容也必然得服从“社区”支配。这样才能实现“社区化”的世界——“共产主义”。
对于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来说,私有财富越多,意味着他可以为人类服务越多。而对于一个自私的人来说,即使一无所有,他也会处处想着怎么利己、占便宜。所以“私有制”跟人类的“自私”不是一回事。
在包装概念的时候,马克思强调“私有制”是人类“自私”的原因,省略了人类道德、文明、教育在其中的决定作用。同时,参照“为私”与“为公”的区别,推出了“公有制”概念,来取代“私有制”。
偷换概念(3)混淆“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区别。
“公有制”又一次成功的偷换了概念。因为财富对人的意义,在于“支配权”,而不在于“所有权”。给你一亿美元,但你这辈子只能看着这个数字,一分钱也不能用。这对你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谁能拥有这一亿美元的支配权,谁才是这笔财富的真正享受者。
而马克思把财富的所有权交给“全民”,却暗暗的剥离了相应的支配权。这反而造成财富的高度集中。当“共产主义”这架掌控人类的社会机器形成之时,谁成为机器的操纵者,谁就掌握了所有财富的支配权。
偷换概念(4)“人民”与“代表”,谁聼谁的?
马克思的逻辑看上去天衣无缝,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有形的、有限的,因此不可能被全民共同支配。只能由个体代表全民来支配。但是,这个“代表”的概念,再一次被偷换了。
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代表你去做事,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必然是符合你的意愿的。
而“马克思主义者”创造了“人民代表”这个语汇。彻底改写了“代表”的意思。
因为人类思想和需要的多样化,一个“代表”不可能同时根据所有人的意愿去行事。于是“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概念:即“人民代表”的意愿,等于所有“被代表者”的意愿,所有“被代表者”必须接受“人民代表”的想法成为自己的想法。
所以“统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其往往被表述为“统一思想”,实际是把民众思想统一成“人民代表”所需要的。这样,“人民代表”无论做什么,都与人民的“需要”相一致了。
到这里,你是否看出来,所谓“人民代表”,才是掌控“共产主义”社会机器的那一小群人?在共产政权国家,基层共产党员是社会机器的零部件与螺丝钉,而大多数民众被这架机器所驾驭着,其生活的核心只有一个,按照“人民代表”的意愿,服从社会分工,进行高效生产。
所以,一旦接受了“公有制”的概念,接下来就只有顺理成章的被“人民代表”所奴役。“统治思想”,意味着马克思想要建立的世界极权,不仅要取代各国政府,还要取代所有宗教、
文化、道德、哲学与法制——这些其实已经写在《共产党宣言》中。而“统治思想”最好从孩童时期就开始灌输。所以再看到《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义务教育”时,你会不会对马克思构想的精密感到毛骨悚然呢?
到这里,马克思已经远远不止是政治家或社会活动家了。构建出这么庞大的蓝图,需要抱着宗教一般的狂热与信念,才能获得坚持不懈的动力。马克思会信仰什么呢?反正他自己说了不信上帝。而如此全面深层的控制人类,这更像是魔鬼的意愿。
偷换概念(5)“党员”还是“群众”?
在共产政权国家,本质上只有两个阶级:“流水线”与“操作者”。说共产党里有多少好人,这没有实质意义,因为这两个阶级,不是按照“党员”和“群众”来划分的,而是“共产党的统治精英”与“其他所有的党员和群众”。
这种阶级划分,是偷换概念的又一次经典。对于大多数共产党员而言,在美化“共产党”的统治合法性时,他们被迫跟群众一样“吃苦在前”。而对于“共产党统治精英”而言,党员和群众是一回事,普通党员就是永远“吃苦在前”的群众,而且同样是被一茬茬收割财富的韭菜。
小结
好啦,到这里,我们简单讲解了“共产主义”的设计原理。通过不停的偷换和包装概念,极权制度可以被描述的光明美好,让人心生向往。
马克思不愧为概念高手,历代“共产党统治精英”也都是包装大师。
回到开头,为什么马克思要消灭人类的个体差异,来进行高速生产呢?这就触及了“共产主义”理论的本质。这套制度不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而设计的,反而要消除人类需要。那么,其“高速生产”的产品,必然只服务于掌控“共产主义”社会机器的少数统治精英。
所以,“共产主义”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极权制度。它最大的谎言之一,就是似是而非的“公有制”。在承诺“所有权”公有之后,再提出“支配权”无法公有的事实。于是,原先只是代表民众提议的“人民代表”,就可以偷梁换柱的代表民众去支配财富和权力。接下来,以政府力量去计划一切,消灭各种不同需求、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声音。这样,就完成了稳定的专制极权。
看明白了吗?
后记
中共为什么縂喊“维稳”,而不叫“维护社会治安”呢?因为它维护的是“政权稳定”。按照上述的“共产主义”设计原理,是要实现少数人的理想国——“共产主义”专制极权。但是,事实上,尚无一个共产政权成功完成全过程,反而在实践过程中,不停的遇到危机。
马克思显然低估了人类对普世价值的坚定程度。所以面对所谓“执政危机”,中共只有年复一年的“维持政权稳定”。
至于中共为何搞“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这其实是剥削中国人口红利的一次“以退为进”。共产党仍然叫“共产党”,其追求全球化极权政府的理想也没有变化。这些,我们下次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