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之意。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名的英主。
康熙幼年时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他的成长离不开其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教导。史载“(孝庄)作书以诫曰:
‘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
康熙的一生恪守着老祖母的教诲,尊奉“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为政之道,他对老百姓的仁慈宽厚,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康熙即位之初,国内形势复杂。他认为:“宽则得众。治天下之道,以宽为本。”在他的御制《宽严论》中总结了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系统论述了他的治国之道。他说:“致治之本在宽仁,……夫物刚则折,弦急则绝,政苛则国危,法峻则民乱,反是者有安而无危,有治而无乱。”他慎重使用皇帝对死刑犯的勾决权力,甚至于以牺牲法纪为代价,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全国仅仅处决十五名死囚。
古北口长城现位于北京密云地区,是山海关、居庸关间的要塞,也是所有长城中最为险峻的一段,更是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北京及中原的咽喉,历来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军事上,自古有破古北口即破北京之史实……
康熙三十年(1691年),(长城)古北口一带边墙倾塌甚多,工部等衙门议请修筑。然而,康熙帝却没有同意大臣们的建议,而是认为“修德安民”才是治国之本,百姓才是最永固的“长城”。他上谕大学士等曰:“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康熙认为要得江山永固,长治久安,要靠政治修明。居安思危,澄清吏治,轻徭薄赋,泽被百姓,普施德政,如若单凭“山河之固”,是不足凭恃的。康熙皇帝流露出不以长城为凭、更不以地理险要为恃,而以德政、德威统御天下的治世用兵思想。即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德不在险”,这样的襟怀和气魄超出了一般帝王的政治智慧。
康熙四十九年(1700年)下诏,提醒地方各级官员:“朕临御天下垂五十年,诚念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自康熙五十年始,普免天下钱粮,三年而遍。” 他认为,只要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其理想的太平盛世即会出现。曾经描绘自己的理想,“期于家给人足,百姓乐业而已。”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病之时依然心系百姓,所撰遗训有这样一段话:“ 帝王之治,必以敬天法祖为本。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夙夜兢兢,所以图久远也。……天下和乐,四海乂安。虽未敢谓家给人足,俗易风移,而欲使民安物阜之心,始终如一。占竭思虑,耗敝精力,殆非劳苦二字所能尽也……”
这段发自肺腑的文字在今天读来也令人感动。康熙的一生勤政爱民、宽厚仁慈,他虽然功业卓著,但从不居功自傲,他心里装的是天下的百姓,而不是一已的安乐,圣祖康熙,至贤至尊。
责任编辑:静妍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