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汤圆代表一家团圆。(图片来源:Adobestock)
古代人看待冬至的重要程度就如同现代人过年一样重视,在《后汉书》中就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事,择吉辰而后省事。”汉朝百官为了庆祝冬至来临,将这天定为“国定假日”;不仅如此,后代的帝王也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所以古代人就观察到每年日照长短,而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就是冬至,后来就将当日视为迎接阳气的日子,并且定为“一年之始”,也因此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也是冬至堪称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一天的原因。
古人还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另外民间又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古人并且留下一些有趣的各地谚语:
如“冬至进补,春天打虎”。
江南:“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意思是冬至如果是晴天,春节通常要下雨,反之亦然。
广东:“冬至一家团聚食晚饭,饭前或饭后食甜汤圆”,代表一家团圆。“干冬湿年”指冬天不下雨,春节一定下雨。
广州:“冬在初,浸唔多;冬在尾,卖咗黄牛来买被。”
香港:“冬唔(不)冻,过年冻”(若冬至天气不冷,则过农历年时天气便会冷,刚好相反)。
香港:“冬在初,冷唔多;冬在中,冷死葱;冬在尾,卖咗黄牛来置被。”(指冬至在农历月初,该年天气通常会较温暖,冬至在月中则该年冬天较冷,冬至在农历月底,该年冬天则会相当严寒)。
福建:“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
单单台湾的冬至谚语就有这么多:
台湾:“冬节伫月头,爱冷伫年兜;冬节伫月尾,爱冷伫正月;冬节伫月中,无雪亦无霜”(需用闽南语来念才有意思)。
台湾:“冬节在头,冻死老牛;冬节在中,单衣过冬;冬节在尾,二月冻雪”。
台湾:“干冬节,澹过年”、“冬节澹,做孝男”、“冬节大如年”。
台湾:“冬节红、过年茫”、“冬节乌,过年酥”、“冬节不过不寒,夏至不过不热”。
台湾:“冬节透脚日,做田人拼拢刽直”。
台湾:“冬节圆仔食落加一岁”。
福建(马祖):“搓丸自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有老妈(老婆),依弟单身哥(单身);搓丸自搓搓,年年节节高,大人添福寿,囝仔岁数多”。
吃着汤圆时看著有趣的谚语,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