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北京两会(图片来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1年3月9日讯】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总体来看是例行公事,一以贯之地体现其“花瓶”一般的专制装饰品的角色。但如果我们仔细检视“两会”的一些文件和讲话,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也许具有分析价值的东西。这也是“两会”被普遍认为是一个笑话,但是每年还是引人关注的原因。
今年的“两会”,外界比较关注的当然是“十四五规划”和香港选举制度改变的议题。不过,我在相关报道中也注意到,中共“两会”的官方语言中,表达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论述。
第一个就是“新发展观”,这是最近一年来开始在中国官方媒体上出现的一个词,在这次“两会”上得到了更明显的突出地位。所谓“新发展观”,从内容上看,与“习近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等于是把一套陈腔滥调重新冠以一个新的名字。我认为,这反映出“习近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名称虽然已经写进党章,但习近平并不满意,因为虽然前面有“习近平”三个字的设定,但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1980年代就提出的说法,了无新意。习近平需要一个更有个性、更有特色的名称来概括自己的所谓“思想”,“新发展观”很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替代品。这也是习近平寻求自己“历史定位”的一个部分。
第二个就是“文化认同”,这是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出的。他到内蒙古代表团去讲话,显然是要针对中共口中的“民族问题”发表自己的论述,“文化认同”就是这样的一个比较新的提法。“文化认同”,顾名思义,就是要从文化上加强民族地区对于汉族文化的认同。对此,习近平直言不讳地指出,建立“文化认同”的具体方式之一,就是要“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这从侧面证实了,去年开始在内蒙度自治区强行推动中小学教材改革并引起当地人民强烈反对的政策,就是来自于中共最高层的既定方针,也就是要在民族地区通过重新建立新的“文化认同”来消弭已经出现的离心倾向。从习近平的定调我们可以预测,这样针对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运动,未来还将会持续强化进行。
第三个就是所谓的“中国式民主”。这当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但“两会”一开始,官方媒体例如《人民日报》就用社论的方式大篇幅宣讲这个概念,还引用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学者的观点,把“中国式民主”的概念用来对比西方式民主,这显然是宣传上刻意安排的结果。中共很久没有专门讲“民主”问题了,在这次“两会”上提出“中国式民主”的概念,应当与已经延续一年的全球性疫情有关。它反映出,当欧美国家至今还陷入疫情的困境中的时候,自认为已经成功解决和控制了疫情的中共,似乎有意要借此寻求对于“民主”这个概念的诠释权。《人民日报》的社论大言不惭地提出,中国式民主或许可以解决西方民主的弊端,也反映了中共在全球意识形态领域中试图扩张自己影响力的动向。他们力图说明,世界上有不同的民主形态,西方的民主和中国式民主,而现在的世界应当按照“中国式民主”的方式理解民主。这在未来,也会成为中共大外宣的一个重点。
上述的三个论述,说起来都不是最新的创造,但是重新提出来进行强调,就有其值得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