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不少文人雅士不喜仕途,醉心风雅,向往隐居山林、闲适自得的田园生活。众所周知,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王羲之爱鹅,苏东坡爱砚。除此之外,还有林和靖爱梅爱鹤、米芾爱石。这些人品格高尚及志趣清雅,被不少后世文人雅士所推崇。因此,他们的典故常被用于绘画等艺术作品中,基本上是由以上几个典故取其四个组图 ,世称“四爱图”。
作为豪放派词人,苏东坡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若说书圣王羲之爱白鹅清高、洁白的品格,田园派诗人陶渊明爱菊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空灵意境,高远志趣,那苏东坡爱砚成痴,大概是看中砚台“温柔娴静”的特点吧。
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人。苏轼少有大志,幼时其母程氏亲自教他读书。长大以后,苏轼即通经史,日着文千言,后中举,得到欧阳修的器重。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苏轼被诏为翰林知制。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排挤,出调补杭州通判。后因以诗讽刺时弊,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遭到弹劾,贬至黄州。在黄州,苏轼筑室于东坡,日与田夫野老相游于溪山之间,因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苏轼先后被召为礼部郎中、翰林学士兼侍读等职。绍圣三年(1096),再次遭谤,贬至惠州,三年后又被贬到琼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苏东坡与砚初次结缘,是在他12岁的时候。那一年他在家里空闲之地玩耍,偶尔间发现一块淡绿石头上发现闪闪银星,煞是可爱,抚摸石质坚实细腻、温润凝莹,试以研墨,极好。“我生无田,食破砚。”这是苏东坡对砚台的深深眷恋和真情告白。以此,后人曾说:“东坡无砚食为田,此地砚田飞碎金”,足以见苏东坡爱砚人尽皆知,人人赞叹!
纵观苏东坡这一生,在仕途上可谓几起几落,坎坷不平。多亏他学佛,不以为意。苏东坡接触佛教学较早,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他就经常拜见钱塘圆照法师。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苏东坡请人画了一幅阿弥陀佛像,并作颂。此后,苏东坡每至一地,都要随身带上这幅阿弥陀佛像。在他贬居黄州期间,苏东坡也是一有空就去附近寺院游观,以遣心中之失意。当时,苏东坡常往城南安国寺焚香默坐,克已悔过。后来有一日,苏东坡游庐山,夜宿东林寺,与常总禅师谈论对佛法的体悟,豁然有所省悟。黎明的时候,他便作偈呈给常总禅师。在荆南,苏东坡听说玉泉皓禅师的机锋峻烈,人莫敢触,于是他便起了竞胜的念头,想看看这位老和尚到底功夫怎么样。一天,苏东坡微服求见。玉泉和尚问:“尊官高姓?”东坡居士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玉泉和尚便大喝一声,说道:“且道这一喝重多少?”苏东坡被问得无言以对,于是便礼拜。
在众多的禅师中,与苏东坡交往最密切,时间最长的要算佛印了然禅师,他俩之间有不少妙趣横生的诗禅酬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回味无穷的佳话。有一天,佛印禅师和苏东坡在禅堂打坐。苏东坡忽然问禅师说:“禅师!你看一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佛印禅师仔细端详说:“好庄严!学士眉眼慈柔含笑,身相端严,就像一尊佛祖。”苏东坡很满意禅师的答复。过了一会儿,佛印禅师对苏东坡说:“学士!你看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苏东坡回答:“禅师!我老实告诉你,你就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毫不介意,只是呵呵一笑。苏东坡以为胜过佛印禅师一回,洋洋得意。苏东坡的妹妹听完哥哥胜利的经过,叹了一口气说:“哥哥,你输了!”苏东坡不明白问:“我怎么会输呢?明明是禅师反驳不了我的回答,怎么是我输了呢?”苏小妹说:“哥哥,人家禅师心中是佛,他看你就是佛,你的心中是牛粪,所以你看到禅师就是牛粪呀!”
这幅齐白石的作品以东坡爱砚入画,极为罕见。齐白石曾自称“八砚楼头久别人”,又刻“砚田农”诸印,似乎对爱砚成痴的东坡本就别有会心。本作撷取东坡举砚凝神瞬间入画,以齐氏独有的线条和折带勾勒东坡的神情和衣纹,爽利干脆,人物栩栩如生。其面部纯以淡赭晕染,只以淡墨勾额线、眉眼等,复以浓墨挑眉、点睛,寥寥数笔之中,东坡于砚之“痴”之“憨”跃然纸上,令人过目难忘。
近代画家齐白石笔下以花鸟为大宗,山水少见,人物更极少见。即有,亦多虚幻物件,画中人物形象意象虽极为鲜明,但所指却极为泛化,不能明确究为何人。能确切表明所写人物形象的,除李铁拐、观世音等神佛外,不过数种,如红线女、苏东坡、关云长、钟馗等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