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按: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在三国时期,正处与三国交界处,由于交通四通八达,水陆可通,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为兵家必争之要地,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在这里爆发。
晋・盛弘之《荆州记》
衡山有三峰,极其秀丽。其中有一峰名芙蓉峰,最为高耸俊秀和杰出,如果不是碰上晴朗而万里无云的清晨时分,是不可能望见它的真容的。峰上有清泉飞流。恍如一幅丝绢飘扬,分别映照着四周的青翠山林,然后像“银河下九天”似的一直注入山下。
巴陵地区,南边有青草湖,周围广百里,曰月倒映于湖面,就像天天出没其中一样。湖的南面有青草山,故因而命名。
宜都的西陵峡中有黄牛山,江水湍急,绕着此山迂回百转,中途经过,信步闲逛一宿,还是能望见它。所以旅行者,有这种说法:“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绿城的边堤,悉数栽植细柳。绿色的柳条飞散在风里,青翠的树荫,广被阡陌。
雁塞,北接梁州的汶阳郡。其间的东西岭,耸立插天、无涯无际,善飞的大雁飞经此处,也得敛翼歇会儿喘口气,然后再继续前进。唯有一处稍微低下,每只大雁飞达这儿,就都得矫正翅翮(羽毛的茎,叫“翮”)、裁夺高度,对准低下之处,一飞而过,故名雁塞。
武陵地区的武阳县,有石帆山,山形宛若数百幅行驶中的船,将船帆张开似的幌动不已。
随郡的北界有九井,相传是神农氏尝百草、教人育种、种植之后,这九口井就自行贯通、凿穿了。又有一说,只要浚通其中一井以后,则其它众井的水,都会连通涌动,不会干涸或堵塞。
巴东地方有一根折柱,孤高直立,高三丈,大十围。传说是公孙述(备注1)的楼柱破裂了,还出血呢,血流尽而此柱也干枯了,可却从此不腐朽呢。
湖阳县,是春秋时期,蓼国樊重的都邑。樊重之母胆小,畏惧打雷,于是为她建筑石室以避雷,全都用文石砌成台阶,至今尚在。
狠山县有一山,独立而高峻险绝。西北有个石穴,以一人来丈量的话,独行百来步就见二块大石相对如门,其门相距一丈许。其一俗名为阳石,一为阴石。倘若水旱为灾,那么鞭打阳石则会下雨,鞭打阴石则会天晴。
湘东地区有雨母山,山中有祠坛。每遇天旱时民众去祈祷,无不天降甘泽,所以这座山就如此命名哪。
末阳县有雨濑(浅滩叫“濑”)。此县时常出现旱象,老百姓就共同携手把雨濑里壅塞的淤泥清除掉,立即老天普降甘霖。倘若只有一乡单独闹旱,雨也只偏降那一乡而已,降雨之地,随着闹旱的方位、处所的不同,而自动调整,其信守然诺与应验,就像符节(写字在竹上,各拿其一,用作凭信的物件,叫“符节”)刻字般的神效。
小酉山的石穴中,有藏书千卷。相传秦人避难于此穴,勤加读书学习,因此,留下了已故梁湘东王(南北朝时的南朝,尚有这种官名)某,拜访酉阳写的《逸典》呢。
南阳地区有菊水,其水源旁,全开满了芳香的菊花,因此水质极为甘美香馨。又其中有三十户住家,干脆不再凿井,即共同饮用此菊水。结果,人人长寿,上寿者活百二十、三十;中寿者百余岁;活到七十岁还认为是夭折哪。汉司空王畅、太傅袁隗,两人当南阳县令时,县里每月要送三十余石菊水至其家,一家大小,饮食、洗澡沐浴悉数用这水。太尉胡广之父,染患风羸,于是经常到南阳来汲取菊水而饮,这病就痊愈了。此种菊花个头短矮,葩大,食之甘美,异于其他菊类。于是居民广为种植,又采收所结的细小花实种之,于是京师就处处流传栽种了。
筑阳县的粉水,发源地出于房陵。妇女取其水和粉上妆,鲜艳洁净异于其余之水呢。
枝江县,西至上明,东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个沙洲。楚地谚语云:“洲不满百,故不出王者。”桓玄(备注2)有问鼎(觊觎君位之意)之志,于是故意差人把其中一洲从中劈开,成为两洲,以凑齐一百之数。当他僭尊帝号不到十天时,身遭屠戮、宗族被灭,等到他的王朝倾覆,这些沙洲亦消失损毁。等到南朝宋文帝在位时,忽又生出一洲,果然是真龙天子,有福飞渡江表。这造假相的桓玄惹来巨祸,此一百零一洲,上苍还是让它随着他的败亡而自动淹没消失。
新阳县惠泽中有温泉,冬月尚未到来,数里外遥望,就能见到白气飘浮蒸腾如烟雾一般,上下与云彩相映,壮观情景宛若绮罗流苏。又有车轮似的双辕(夹在车前马腹两旁的车杠)形象,世人相传,昔时有个玉女,乘车投此泉自尽。今日有时会有人瞅见这女子,姿态仪容光鲜亮丽,倏来倏往的飘忽不定。
沌阳县至沔口,江水北岸有却月城,往西一里有马骑城,周围广五里,高一丈。
富阳县城楼,据说王仲宣(备注3)曾登此楼而作赋(即指王粲作《登楼赋》)。
富阳东南七十里,有楚昭王之墓。登楼则见所谓的“昭丘”(王粲《登楼赋》里,有“北弥陶牧,西接昭丘”之句)。富阳郡向西,溯江而上六十里,南岸有山,名曰虎牙,二山相对,那是楚地西边的要塞呢。荆门上合下开,直开达山的南面,看起来有门之形状,故曰荆门。
江陵有潜室,人们如果时常见到,那就意味著有兵燹之祸,或盗寇作乱等事要发生哪。
“荆州”简史
荆州是古代传说的九州之一,也是东汉十三个州之一,包括了现在湖北,湖南的等地(湖南也被称为荆南)。当时的主要辖区,在汉水流域及长江中游地区。有襄阳、南阳、江陵、桂阳、江夏等郡。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建都于郢城,又称纪南城,位于现今荆州古城北四公里处。荆州在三国时期,正处与三国交界处,由于交通四通八达,水陆可通,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为兵家必争之要地,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在这里爆发。东汉末年荆州为荆州牧刘表管辖,之后为曹操、孙权与刘备,互相攻伐并轮流占据。
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有保存较完好的荆州古城墙,共六座城门,每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边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据说当年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
相传早在秦始皇时,荆州之地就出现了最初的城廓,汉代筑起了正规的城墙,后经蜀将关羽、东吴守将朱然和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及梁元帝等几次修葺扩建,使荆州古城坚实壮阔,但所有这些城墙都是土城建筑。
历史上大规模营建荆州砖城墙的记载,始见于《五代史》,五代十国时期的荆南节度史高季兴,于公元912年,出动军队驱使十几万人筑砖城墙;到南宋荆州安抚史赵雄,因“靖康”之役,城墙大毁,于公元1187年,大兴土木,在十一个月的时间内,重修砖城墙,还在城墙上建造战楼一千余间。
元朝时,元兵攻占荆州城,忽必烈下令将城墙全部拆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公元1374年再次依旧基修复,城外掘护城河。明末,张献忠攻进荆州城后,城墙又被拆除。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第三次依原基重修,这就是保留至今的荆州古城墙。城墙底下的两个排水洞也全用条石砌成,洞内可容两人并排行进;城外有护城河紧紧环抱。荆州城实属易守难攻,故有“铁打荆州”之说法。
有关“荆州”的传说
传说三国蜀将关云长镇守荆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传王母娘娘旨意,说荆州刀兵动得太多,要收回置于神地,不准凡人争夺。关公忠于其兄不让荆州,于是想了一个计策,说:“你们在西北,我在东南,各筑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鸡鸣止,谁先筑好,谁就管理这个地方。”
九仙女用衣裙兜土,关公伐芦苇筑城。关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鸡尚未鸣。关公振动鸡笼芦席,公鸡啼鸣,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这就是现在荆州城北门外九女琢的来历。
又传说张飞也挑担土来帮二哥筑城,可是来晚了,便将土倒在东门外,现今人们都把这两座小口山似的土叫“张飞一担土”。这些传说赋予荆州不少神传色彩!然而关公为了防范东吴,在汉代旧城旁筑了一座新城,都是有历史记载的。
中国著名的四大奇书之一、章回小说《三国演义》里,留下了“刘备借荆州”与“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典故,这都是读过的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陈年往事。
今日“荆州”
湖北省荆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川湘鄂经济枢纽,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也是轻纺工业、粮棉油生产以及淡水渔业等等发展重点,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现在荆州市区分为荆州区和沙市区。
结语
尽管物换星移,尽管桑田沧海,可这些往昔名城、战略都邑,历经战火与光阴的洗礼,时至今日,它依然屹立不摇,没有随着历史的足迹消失,没有被日月的轮转吞没,虽经多次易名、迁徙或是遭受多次破坏和重建,但努力的探本溯源,仍旧可以找到往日的蛛丝马迹、昔时的骨气雄风!我想,这些城市,是神有意安排的,特意擘画的。
【备注1】公孙述,(西元前7年~36年)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新朝(王莽)末年,以父荫为郎,补清水县长。他为官有方,一方太平,因而闻名。王莽篡汉后,任蜀郡太守。新朝末年,自称辅汉将军兼任益州牧,势力大增。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与刘秀同年自立为帝,国号“成家”,建元龙兴。光武帝派兵征讨,不克。建武十二年,东汉大司马吴汉攻破成都,尽诛公孙氏,成家亡,存世凡十二年。
【备注2】桓玄,字敬道,又名灵宝,父为东晋名将──大司马、南郡宣武公桓温,桓温有六子,临终遗命以桓玄袭其南郡公之爵。后桓玄逼晋安帝禅位给他,改元建始,又变更为永始,并将晋安帝软禁在浔阳。此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最终被益州刺史之孙射死。从称帝篡晋到被杀,前后不到半年,死时三十六岁。
【备注3】王粲(西元177~217),字仲宣,三国时期山阳高平(今山东)人。少至长安,为蔡邕所推重,旋避乱荆州依刘表,后归曹操,官侍中。与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并称为“建安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