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取丝、织绸、印染和刺绣的国家。据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记载,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就有“衣画而裳绣”的说法,后来在各个朝代不断发展,各具特色。汉代的绣品,图案主要是波状的云纹、凤鸟和神兽等,风格粗犷豪放。唐代以后风格变得细腻靓丽、雍容华贵,山水花鸟渐成主题,绣品构图活泼,设色明亮。汉、唐时期,中国生产的织绣品经过丝绸之路,运销波斯、罗马,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除了织锦、缂丝、刺绣开始发达外,许多作品将书画融入刺绣之中,与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极具观赏性的实用品。
明代成化、弘治以后,在绫绢上提织各色花纹的技术开始成熟。明末,苏州市场上有绫、绢、纱、绸、罗、布六种织机作为商品流通,所织成品“巧变百出,花色日新”。
中国传统织绣传承了数千年之后,在明、清两代达到了巅峰,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刺绣艺术流派,如:上海的顾绣、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誉为的“四大名绣”,即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
清代丝织品,以江南地区的江苏、浙江两地生产最盛,民间丝织品作坊发展到上千台织机,生产规模和数量都超过了官营织造,丝织品也随之遍及全国。清宫廷内务府在江宁(南京)、苏州、杭州设置的“织造衙门”组织了当地的众多能工巧匠,制作高级丝织绣品,专供皇宫及王公大臣享用。清宫廷内务府还设有染作、衣作、皮作,生产皇室的日常消费品,同时还提供大量的丝织品赏赐给少数民族首领。清宫廷御用的彩织锦缎最早源于江宁(南京)织造。苏州织造品分为“上用”和“官用”两类。“上用”专供帝后所用;“官用”为赏赐官府、王公所用。杭州织造除织造御用袍服外,也为皇室供奉丝、绫、杭绸等。
江宁织造府,位于今南京的市中心大行宫地区,清朝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有五次就住在江宁织造府内。它是清代最早的织造衙门,主管为“江宁织造郎中”,这一职务多由皇帝亲信的八旗子弟、内务府大臣担任,其地位仅次于两江总督,深受皇帝的亲信,能直接向清政府提供江南地区的各种情况,权势显赫。在清朝,南京地区的丝织业有着优秀的传统,当时仅南京市区就拥有织机三万多台,男女工人五万左右,依靠丝织业为生的居民达二十多万人,年产值达白银一千二百万两。
明、清两代大量的刺绣题材颇具中国特色,即所谓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石榴象征多子;松竹梅象征清高正直;牡丹象征富贵荣华;松鹤寓意长寿。也有因谐音而成为图案题材的,例如:蝙蝠与“福”谐音;鱼表示喜庆有余;鹿表示“禄”;瓶表示“平安”;金鱼表示“金玉”等。还将几种方式联合起来的设计,比如:万字和牡丹表示富贵万代;万字、蝙蝠和寿字结合在一起表示福寿万代;万字锦地上绣花卉表示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