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工人等在烈日下工作的人容易中暑,必须特别当心。(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现代医学将身体所遭受的热伤害,分为“热衰竭”和“中暑”,两者的起因不尽相同,但都是因为环境的气温过高。
热伤害有区别 热衰竭与中暑大不同
热衰竭指的是在高温环境下,不断地流汗,却没有适当补充水分,或者是在身体的水分大量流失之后,短时间内灌进大量的水,但却没有及时补充电解质(钠离子),造成身体的电解质失衡,引起的全身性不舒服,比如:头痛、疲倦、无力、躁动不安、定向力差、恶心呕吐、脸色苍白、肌肉痉挛等症状。
中暑是指在某些环境中,身体无法正常散热,造成核心体温超过40°C,伴随着中枢神经的功能出现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
中暑的病患,起初会觉得很热、心跳、呼吸过快、血压过低。如果继续恶化,身体更加无法排出过多的热,以致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定向力差、抽筋,甚至出现视力障碍、神智混乱、多个器官衰竭。
核心体温、流汗情况,以及意识清楚的状况,可以用来分辨热衰竭与中暑。
热衰竭的人,核心体温与排汗都正常,也能够与人交谈;而中暑的人,核心体温可能达到40°C以上,皮肤反而不出汗,且干燥、发红,此外,病患通常处于昏迷。
中医谈中暑有阳暑与阴暑之分
在古代,许多古籍对暑症都有记述,比如:中医经典《金匮要略》就曾谈到“中暍”,这种病症与现代所谓的“中暑”非常相似。而中医又将暑症分为“阳暑”及“阴暑”两种。
阳暑是长时间曝晒太阳,所造成的身体发热、头晕、头痛、口渴、四肢倦怠。
阴暑的起因是温差过大,比如:大热天,从室外突然走进冷气房;或吃冰品、喝冷饮,导致皮肤表面的微血管收缩,无法透过排汗散热。此时身体犹如焖烧锅,核心温度不断提高,人就会感到身体闷热,但流不出汗,并出现疲倦、头痛、恶心等症状。
4种中暑的危险因子
1、高温:像工人、农夫等,在烈日下工作。
2、高湿度:环境湿度若大于75%,身体就会难以散热。
3、70岁以上老者:老年人的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如年轻人,若再加上有慢性心血管疾病、神经疾病等,中暑的机会又更高了。
4、药物:抗胆碱药物,比如:抗忧郁、巴金森氏症的药物,可能会让患者减少排汗,提高中暑机率。
炎热的夏天 1款茶饮预防中暑
中医有一些茶饮,能够在夏日预防中暑,比如:生脉饮,内含党参、麦冬、五味子,能够消暑、益气生津,并解除疲劳、头昏、全身无力、走路容易喘的状态。准备党参24g(沙参、西洋参亦可)、麦冬30克、五味子18克,以2000毫升的水煮半小时,放凉即可饮用,可依据个人口感喜好,调整水量。
西瓜汁、薏仁汤、绿豆汤等,都是消除“阳暑”的好选择。(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另外,在饮食上,薏仁汤、绿豆汤、西瓜汁等,都是消除“阳暑”的好选择,但若为阴暑,则较不适合喝冰凉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