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因淫乱败德而最后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引人深思。(图片来源:看中国合成)
《劝忍百箴》的作者是元朝的许名奎,书成于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劝忍百箴》共计一百篇。其内容包括忠孝仁义、喜怒好恶、名誉权势等多个方面。全书以一百篇箴言的方式,传达中国忍文化的深刻内涵。
古训嘉言可以作为今日之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本篇笔者继续为读者介绍《劝忍百箴》一书中《色之忍》篇中有关周幽王因淫乱而招致身死国灭的内容与典故。
【原文】桀之亡,以妹喜;幽之灭,以褒姒。
[大意]夏桀身亡,是因为妹喜。周幽王国灭,是因为褒姒。
笔者个人认为,每个王朝的兴衰灭亡自有其定数,天意彰显。每个王朝灭亡的原因,也并不一定是一个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色之忍》篇中举的这些例子,君王贪色无疑是为其国家带来灾难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为读者介绍其中的一个历史典故——“幽之灭,以褒姒”。
周幽王,姬姓,周氏,名宫湦。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也是西周的亡国之君。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间在位,共11年,谥号幽王。
周幽王的事迹主要见于《史记》。周幽王继位后,立妃子申后为王后,申后所生之子姬宜臼为太子。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西周都城镐京发生地震,并引发泾、渭、洛三条河川发生震动。同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发生崩塌。西周大臣伯阳甫认为,这些灾害的发生是国家将要灭亡的征兆。伯阳甫还预言,若国要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天数的一个轮回,上天所要抛弃的国家,不会超出十的期限。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河枯山崩事件发生正好十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
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执掌政事。虢石父为人奸佞乖巧,善于奉承,贪图财利,但周幽王却很重用他,因此引起百姓强烈不满。
美女褒姒入宫,周幽王非常宠爱褒姒。褒姒的来历很不一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其来历有神话色彩。但这段记载是来源于正史《史记》,而司马迁编写史书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
夏朝末年,有二条神龙停在夏帝的朝廷前,说道:“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夏帝占卜,或杀掉龙,或赶走龙,或留下龙,都不吉利。夏帝又占卜请求能得到龙的唾沫储藏起来,才吉利。于是陈列玉帛,并以简策写文告请神龙,龙离去后留下唾沫,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装起来,除掉地上的唾沫痕迹。夏朝灭亡,这匣子传到商朝。商朝灭亡,这匣子又传到周朝。经过三个朝代,没有人敢打开它。到周厉王末年,打开观看。唾沫流到宫中,无法除去。周厉王就命令妇女赤着身子对它大声呼喊,唾沫便变成一只黑蜥蜴,窜到周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个小侍女,刚七八岁,碰上它。周宣王时,这个侍女成年后便怀孕,没有丈夫却生下孩子,她很害怕,就将那个孩子丢弃。
宣王时有童女唱歌谣说:“见到桑木做成的弓,箕木制成的箭袋,周国将要灭亡。”当时周宣王听到这首歌,正好有一对夫妇卖桑弓和箕木箭袋,于是周宣王派人抓住并杀掉他们。夫妇俩在逃跑的路上,遇到那侍女丢弃在路旁的那个“妖子”,夜间啼哭,因此可怜她,便将她收养。夫妇俩逃到褒国。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周朝,便请求献上那位侍女丢弃的女孩给周朝来赎罪。此女便是褒姒,因是从褒国而来,故称褒姒。
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后宫去,一见到褒姒就非常喜爱。
据《史记》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褒姒始终不笑。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渐渐不肯应召而来。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烽火戏诸侯”。
后来,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最终周幽王竟然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后,原是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后来周幽王立她为王后,故称申后。太子姬宜臼,是申后所生,即后来的周平王。
周幽王废黜申后和太子姬宜臼后,改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因周幽王太过宠幸褒姒,认为祸患已经形成,谁也无法改变,西周必会灭亡。
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被废黜,申后的父亲申侯很气愤。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和属于西夷的犬戎攻打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各诸侯因为以前多次被戏弄,以为这次还是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的闹剧,所以看到烽火的诸侯没有前来援救。犬戎最终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俘虏了褒姒,把周的财宝都拿走才离去。西周就此灭亡。
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公元前770,平王即位,把都城东迁到洛邑,以躲避戎寇,史称东周。平王在位时,周王室衰败,诸侯强大之国吞并弱小之国,齐、楚、秦、晋开始强大,政令往往出于称霸的君主。周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去世。
《史记》对周幽王的评价是“无道”、“淫乱”、“昏乱”。《史记》曰:“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周幽王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淫乱。《诗经》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