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鼓励家庭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引发民众的恐慌。(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1年11月2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文件鼓励家庭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引发民众的恐慌,官媒称不要过度解读,但民众并不相信。或是因为粮食危机,也有人猜测与疫情有关,也有的人认为是台海危机。
中国商务部11月1日晚下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
该文件没有具体说明发出这一要求的原因,也未说明中国是否面临粮食短缺威胁。通知还呼吁各地方政府要支持鼓励农业生产和及供应流动,保障肉类及粮油蔬菜的库存,确保价格稳定。
《法新社》报道认为,因去年夏天中国遭遇洪水,农业受损而导致粮食价格攀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进口国,而这也使其粮食供应容易受到外交局势的影响,中国目前正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主要供应国处于外交紧张。
11月2日,中国官媒《经济日报》发文“维稳”称,“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
文章称,“通知中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疫情防控,部分小区临时封控,可能造成生活不便。”
官媒文章还称,“毕竟,一些小区封控以后,很多人发现家里米和菜都没有,快递也不让进,完全靠社区工作人员紧急救助,给大家造成的压力山大。如果家中稍有储备,缓上一两天,也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在中国门户网站网易新闻评论区,民众纷纷表示不相信官媒的话。
民众纷纷表示不相信官媒的话。(图片来源:网易评论)
从官媒释放出的信号来看,似乎中国的疫情已经失控,而且很快就要掩盖不住了。因为在2020 年初,中国疫情处于高峰期时,因对多个地区封禁隔离及高速公路被封而导致供应链中断。一年多时间来,疫情始终存在,官方并未发布相应的文件。而随着明年 2 月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官方担心疫情会影响冬奥会的正常举办。
有中国民众在新浪新闻留言认为,只有战备情况下,才储存生活必需品。还有人联想到台海局势,觉得是要打仗。有人建议把储存大米放在首位,其次是油盐酱醋药品、方便面等。也有人批评当局发文含糊其辞,刻意制造恐慌。
官媒《环球时报》提到了台海危机,其总编胡锡进发文呼吁舆论不要对其内容解读歪了。文中提到有舆论将官方这一储备要求与当前台海紧张局势相联,暗示当局在为开战筹谋,以这种方式释放台海局势可能突变。
胡锡进称,这一解读是敏感时期舆论的“放大镜效应”所致,而他认为加强抵御、缓冲季节性以及灾害造成供应紧张的常备能力才是商务部通知的本意。
除了疫情,另外的原因就是粮食危机了。
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总署(NOAA)不久前表示,地球气候发展轨迹令人担忧。干旱和洪水等灾害让多国粮食主产地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粮食危机除了引发人道主义危机以外,还可能诱发经济危机。
反观粮食消耗量巨大的中国,7月19日,中国官媒央视引述统计局数据报道,“2021年我国夏粮喜获丰收,全国夏粮总产量达14582万吨,比2020年增加296.7万吨,增长2.1%。这是我国连续第18个夏粮丰收季。”
11月1日,央视称,“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近九成,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今年,我国全年粮食再获丰收,实现了粮食生产十八年连续丰收。”
实际上,中国的水灾等灾害也对粮食产出有重大影响。并且数据显示,中国粮食进口大幅度增长。很多中国人可能觉得没什么,也许是粮食价格下降了,提前购买储备起来。其实不然,从国际粮价来看,一年多来已经连续上涨,北京当局大量进口粮食称得上是不计成本。
从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在线查询平台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是,主要的粮食进口都在激增,这个现象表明中国正在国际市场疯狂购买粮食。在官媒声称粮食充足的情况下大肆购粮,背后原因必不简单。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责任编辑:辛荷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