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图片来源: OLIVIER HOSLET/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1年11月4日讯】先前立陶宛因为退出“17+1合作机制”和允许台湾于其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用“台湾”之名称设立代表处,导致与中国之间关系紧张,进而引起贸易中断,并对立陶宛经济成长构成风险。4日,立陶宛副外交部长普兰克维丘斯(Arnoldas Pranckevicius)提出警告,北京政府对待立陶宛的手段,已为欧洲敲响了“警钟”,呼吁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应该团结来对付北京当局。
根据路透社报导指出,普兰克维丘斯在一场美国华府的安全论坛上呼吁:“就很多层面来说,我想这已是一记警钟,特别是针对欧洲人,这使他们能够了解,若想要捍卫民主,就必须起身来对抗。”他还提及,为了让欧洲可以获得世界信赖,而且身为美国之伙伴,欧洲必须团结一致来对付中(共)国。
普兰克维丘斯批指:“北京试图拿我们杀鸡儆猴,它认为这样其他国家就不会起而效尤了,所以这是关于西方社会、美国和欧盟如何因应之原则问题。”他称:“我们应该口径一致,若非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变得不可靠,无法来捍卫我们的利益,无法和北京维持平等之关系。”
今年8月,立陶宛宣布驻维尔纽斯代表处将要改称为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之后,中国当局立即要求立陶宛召回驻北京大使。其实,立陶宛在今年亦退出中国和一些中东欧国家间之“17+1合作机制”,对此,普兰克维丘斯强调称,立陶宛之所以会离开17+1机制,并不是为了反中,反而是为了支持欧洲。而美国认为中方意在透过“17+1合作机制”来分化欧洲的外交。
北京经济影响力武器化失效?
威胁、带刺和惩罚是北京战狼外交之基础。但事实证明,中方愈来愈乐意把日益成长的经济影响力武器化,以实现其地缘政治的目标。不过但从立陶宛身上,却凸显此做法的局限性和令人意想不到之结果。
从北京的角度而言,立陶宛的“小”和“高度可替代性”,使他无疑成为软肋。尽管两国军事和经济方面有巨大鸿沟,可是立陶宛的“尺寸”与其于全球贸易网络的相对独立性,而让其免于遭北京金融胁迫的冲击。
立陶宛的经济暨创新部长阿尔莫奈特(Ausrine Armonaite)称,立陶宛对中国的出口仅占该国总出口量的1%而已,在过去10多年来,中方在立陶宛的投资也相对较小。虽然维尔纽斯担忧北京祭出铁路货运禁运手段,将可能对于贸易流通造成潜在的打击,不过立陶宛官员非常有信心认为,该国有足够的替代方案,以减轻铁路暂停产生之长期影响。
恐酿杀敌一千,己伤八百
虽然双方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但持续之冲突,对于北京而言,并非没有风险。第一、一个超级强权国家欺负一个蕞尔小邦,其实都无法为北京已经声名狼藉的全球声誉,带来任何的好处。第二、从蒙特尼格罗国至赞比亚,北京在海外的基础建设项目,已经被世人称之为“债务陷阱”,致使被中方视为投资沃土之中东欧地区,其对于北京的影响力似乎越来越警惕。例如:波兰、罗马尼亚和爱沙尼亚等国家,已经采取措施,而将中国科技巨擘的华为公司,排除于5G网络之外。
即使是不愿激怒中国的德国,亦决定要进行独立的网络安全调查,这可说是在立陶宛对小米开枪后的补刀。而此项调查恐于欧洲引起更广泛之对话,其对话主题则是针对中国制造行动装备脆弱之安全性。这对已长期针对此议题大声疾呼之华府,此种发展是乐见其成。